APP下载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之思考

2012-04-29马娟

考试周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马娟

摘要: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浪潮中,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凸显其双赢功能。一方面,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技术支持,以及科学创新,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物力支持。在正视现状、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作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思路。

关键词: 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互动关系

作为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生产知识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尤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见其重,可以说,一个区域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该区域经济的实力和水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各地大声疾呼加强经济竞争力以应对世界经济冲击的情况下,不少学者已将目光转向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但就这两者之间如何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以实现“互补”、“双赢”的问题,人们还没有予以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讨论,而建立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互利互补的良性关系,无论是对深化高教领域的改革,还是对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高素质劳动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百年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通过大量投入资本和自然资源达到,但其后果可能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和收入分配的不公。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界和有关国际组织提出了“基本需求战略”的发展观,进入80年代后,则更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而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毋庸置疑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1]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在一般条件下,人知识的增加和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会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在技术不断变动的生产经济中,人“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的提高,会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使经济不断增长。所谓“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是指在动态的经济条件下人们有意识地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配置他们自己的资源(如财产、劳动、时间等)的能力。第三,人们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时间的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2]

2.高等教育为市场的正常运营构建经济软环境。所谓市场经济的软环境,是指发展市场经济所必备的人文道德环境,包括诚实守信、有序竞争等,营构良好的市场软环境是发展区域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和先决条件。[3]当今,社会信用缺失和道德失衡引发的低劣的经济运行问题令人十分担忧,因此在规范社会秩序和重树信用之基的过程中,高等院校自身教书育人的感化功能和文化优势同法制手段一样,都是不可忽略的,这对区域经济健康长久的运行有着重大意义。

二、现状与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重视,高等教育的作用也显得日益重要。在沿海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例,这三个经济板块的GDP相当于全国的50%,资金和人才的集中程度也接近全国的一半。另一种现象也随之出现,沿海地区正在大力吸引内地的大学到当地办分校或二级学院,如深圳虚拟大学园区、珠江大学园区、上海淞江大学园区等。这种现象说明,沿海地区高速的经济发展能够吸引大量的智力资源,而这些智力资源更为其带来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知识、人才、科研、服务等综合资源。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还有许多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高校布局结构不能很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大,未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等不同服务覆盖面的布局结构。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如深圳、珠海等地)和西部落后地区(如宁夏、西藏、新疆、青海等地)高校布点少,更谈不上规模与体系;同时,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当地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服务的地方性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也需要从设置与管理上予以规范。[4]

2.高校科技转化能力不足。我国目前经济比较领先的区域正面临着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型是重要内容,必须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实现这一切,依靠的就是科技与创新。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迫切需要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地区发展,为地方经济提供科技服务与智力支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的科研基本只“听命”政府拨款和职称评聘,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我国许多高校及其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不能得到及时转化。

3.高级人才与经济需求错位。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常常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经常出现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毕业就失业,另一方面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供不应求的错位现象。以长三角为例,近几年随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产生诸多问题。数据显示,2003年长三角部分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足60%;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由于长三角地区技术工人的断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绝大多数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高级紧缺技工甚至“身价直逼博士”,如昆山市一些企业喊出了“28万年薪聘高级电焊工”的口号。[5]

三、对策

1.加快区域性、地方性高等教育建设,推进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发展是以城市为中心实施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有机的城镇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1996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教授卡斯特尔提出“信息城市”理论,指出城市在群体空间中的等级与作用不仅取决于其规模和经济功能,而且取决于其作为复合网络连接点—区域节点的作用。他指出,“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是一个正在形成的都市区域,这里将成为21世纪卓越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这个地区大中小城镇的崛起、城乡协调发展、功能各异的城镇体系,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的结合等对该区域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以西部大开发为例,如果单从成都、重庆、西安三个中心城市发展,那么这三个区域节点无非是三个轴心,它们将对周围区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而如果将这三个轴心联成一条轴线,那么它带动的将是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推进。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可以设想按照除上述两个大都市圈外的京津冀北、大上海、长江中下游、济青、沈大、吉黑、湘鄂赣九大都市圈规划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系统与之相配套,形成相应的区域性高等教育体系。[6]

2.政策扶持,协调发展。由于各区域综合实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央及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区域推进的方法,分批逐步开展。从政策等方面给予经济落后地区较大的支持,鼓励地方企业、公司及个人以资金、合作科研、设立奖学金等各种形式帮助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在大力发展本地区域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作为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集合和依托,通过波状扩散、辐射扩散、跳跃扩散等,实现高等教育的对口支持。

3.整体规划,区域发展。长期以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一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各个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的不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有可能是滞后的,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的可能性太小,因此要在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效益的同时,加快发展速度,为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对于中等发达地区,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要走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缓进式道路;对于经济落后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是过度超前的,就无法得到经济的有效支撑,所以必须控制发展速度,稳定办学规模,努力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以更加贴近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国家宏观统筹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刘健,李忠红,梁红.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1999,(4):20-21.

[2]马佳宏.教育新视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多维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3]张军.对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考——兼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3):108-112.

[4][6]刘如赞,张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1,(6):38-41.

[5]余秀兰.促进与区域经济的良好互动:长三角的应为与难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60-65.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