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生教育推进素质提高,生命和谐构建社会和谐

2012-04-29王瑞

考试周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陶行知青少年德育

王瑞

摘要: 作者在结合教育实践和总结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认识生存、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为教育目标,以开设相关课程和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基本途径,以此唤醒学生自信、自主、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用生命和谐构建社会和谐。

关键词: 素质教育三生教育生命和谐

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作为对素质教育观念思考的深入,本文提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试图探求三生教育的内涵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一、生命教育

教育专家叶澜说:“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学校教育的根本缺陷是对学生的生命关注不够。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尊重生命、体验和情感。

我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原则。其一,生命就其本身来说是自由的、平等的,是渴望幸福又避免不快的。其二,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抽象的。其三,就个体而言,生命具有不断向上发展的驱力,生命教育借助这种驱力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总而言之,生命教育旨在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对待生命健全的态度,而这些也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用生命观改进教育,其实质是将生命本身的活力作为德育的动力,将个体的生命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将培养健全的生命意识作为德育的目标。以生命教育观进行德育,德育就不能将道德从情景中脱离出来。教师的作用是营造良好的环境,拓展教育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观察学生的天赋与个性,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引导生命的活力以创造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生存教育

对一所学校的问卷调查表明:现在80%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做家务。由于家长长期娇生惯养、溺爱,很多青少年从小就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据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有17%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此外,不少人难以应对逆境。现在的青少年到底怎么了?他们的生存教育应该如何走,将走向何方?这迫切需要我们关注。生存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正常生活的最基本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以及面对灾难、危险时的应对能力和逃生能力。生存教育的目的就是让青少年不仅具备独立生存能力,而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挖掘个人潜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方面条件都得到了改善,青少年生长的环境也越来越优越。可是,面对困难、灾难及外界压力时,青少年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却让人担忧,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社会责任感,加上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培养不太重视,对青少年加强“生存教育”变得刻不容缓。人的社会化就是不断适应现实社会的过程。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周围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目的是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全方面得到发展。在目前青少年的生存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试教育导致部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使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淡化和信仰危机;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这样的现实,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首先,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对青少年的服务功能。在服务上,应该畅通青少年的诉求渠道,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如开通青少年维权、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等。其次,关注弱势青少年群体和犯罪及有过错的青少年成长,如留守儿童、少教所青少年等。再次,形成优化社会环境的合力,如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以及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指导。最后,青少年生存能力逐年下降,增强孩子生存能力应以家长意识先行。由于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走入误区,在孩子的生活自理方面大包大揽,生怕耽误了孩子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其实劳逸结合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他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的。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对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等等。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腾飞、国家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受教育者的生命与情感,是教育赖以生长的土壤。重视三生教育,素质教育才能激发活力、形成魅力、具有效力。我们应该以尊重生命、认识生存、热爱生活为教育目标,以开设相关课程和举办教育活动为基本途径,以此唤醒学生自信、自主、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以三生教育推进素质提高,用生命和谐构建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叶澜.新教育基础教育探索胜研究报告集,1999.

[2]杨魁森.物化的时代——论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新华文摘,1999.

[3]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维克托·E.弗兰克尔著.桑建平译.人生的真谛.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猜你喜欢

陶行知青少年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青少年发明家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陶行知教育名录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