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长歌秋月白

2012-04-29以沫

艺术品鉴 2012年3期
关键词:爱新觉罗琵琶行赵孟頫

以沫

一卷翰墨两代交谊

《启功临董其昌草书琵琶行》是启功先生的一件书法力作,作于1974年,启功时年62岁。卷高33厘米,长19米,煌煌巨制,神完气足。此卷是应王伯祥先生之子王湜华所求而书写,体现了启功与王氏父子两代学人的友谊。

王伯祥(1890——1975),江苏苏州人,著名文史研究家,名钟麒,字伯祥,50岁以后以字行。王湜华乃王伯祥先生幼子,生于1935年,子承父业,在文史研究方面也成果丰硕。

1974年秋,王湜华带着家藏的清代玉版宣纸和神州国光社印本《董玄宰草书》拜访启功,请求临写董其昌的草书《琵琶行》。数日后启功书就,王湜华兴冲冲地抱回家,老父亲看后非常激动,欣然题赞:“笔酣墨舞,一气贯注,岂止毫发无憾,抑且饶冰蓝之姿,不禁叫绝!拜受之余,深责湜之无知,容易干求。”为精彩的作品称奇叫绝,也忍不住埋怨儿子太麻烦启功先生了。

2011年12月的北京匡时拍卖中,《启功临董其昌草书琵琶行》经过二十多轮竞价后,以 805万元成交,刷新了启功书法的市场纪录,成为了目前市场上成交价最高的启功书法拍品。

启功临帖

启功在世时,常有人请教学书秘诀,均被告知:临古。

在启功的《论书绝句》中,有一首谈到了自己的取法:“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他说自己年轻时喜欢赵孟頫的《胆巴碑》,又从董其昌的行书练习行气,但自觉骨力太弱,于是认真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后来则特别爱柳公权书法。其实启功临过的字帖很多,可谓遍临古代法帖,而且由于从事鉴定工作,见过名迹无数。

“甭管什么时候,也甭管临什么字帖,结字和运笔都是临得越像越好,越精越好。”启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们看到的许多启功临作,并不很像,在形上与原作有不少距离,个人风格很明显。

分析其中原因,大致由于我们看到的启功临作多是先生晚年所书,书家的风格已经成熟,临帖的主要目的是与古人对话交流,吸收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再是亦步亦趋。当然,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积习难改,人的学习能力是在逐渐退步的。启功先生的书法成就首先得益于他年轻时打下的深厚基础。

启功谈练字

1.在正确的轨道上重复

“所谓工夫,非时间久数量多之谓也。任笔为字,无理无趣,愈多愈久,谬习成痼。惟落笔总求在法度中,虽少必准。准中之熟,从心所欲,是为工夫之效。”

“我有一个朋友,每天一定要写几篇字,都是临张迁碑,写了的元书纸,叠在地上,有一个人高的两大叠。我去翻看,上层的不如下层的好。因为他已经写得烦腻了,但还要写,只是完成任务,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还有给旁人看成绩的思想。其实真成绩高下不在数量的多少。”

2.日克几字

启功常说,每天练字的时间不必太长,一两个小时即可。当然多练更好,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增减,但要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贵在少而精,吃透钻深,持之以恒,不断积累。就像记外语单词一样,不要贪多。练过的字,下笔即准,直到成为习惯。

3.自己找毛病

“我自己曾把写出的字贴在墙上,初贴的当然是比较满意的甚至得意的作品。看了几天后,就发现许多不妥处,陆续再贴,往往撤下以前贴的。假如一张墙壁能贴五张,这五张字必然新陈代谢地常常更换。自己看出不足处,才是下次进步的最大动力,也是下次改进的最大动力,也是应该怎样改的最重要地方。如果是临的某帖,即把这帖拿来竖起和墙上的字对看,比较异处同处,所得的指教,比什么名师都有效。”

4.切忌急于求成

启功对急于自创新风持保留态度,尤其反对想通过某种“怪办法”超越前人。提出要尊重书法传统,博取百家,融会贯通,到最后自然就有了“新”。

启功自述:我不姓爱新觉罗

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

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有的人说您不是姓爱新觉罗名启功吗?现在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这是我从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的原因。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想以这个家族的名义开一个书画展,邀我参加。我对这样的名义不感兴趣,于是写了两首诗,第一首的意思是说,即使像王、谢那样的世家望族,也难免要经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变化,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以自己的家族为重的,就像王羲之那样,他在署名时,从来不标榜自己是高贵的琅琊王家的后人,但谁又能说他不是“书圣”呢!第二首的意思是说,我就像古时戏剧舞台上的丑角“鲍老”,本来就衣衫褴褛,貌不惊人,郎当已久,怎么能配得上和你们共演这么高雅的戏呢?即使要找捧场的也别找我啊。我这两首诗也许会得罪那些同族的人,但这是我真实的想法。

但偏偏有人喜好这一套。有人给我写信,爱写“爱新觉罗启功”收,开始我只是一笑了之。后来越来越多,我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确实啊,不信你查查我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档案材料,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个人。

我虽然不愿称自己是爱新觉罗,但我确实是清代皇族后裔。我在这里简述一下我的家世,并不是想炫耀自己的贵族出身,之所以要简述一下,是因为其中的很多事是和中国近代史密切相关的。我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雍正的第四子名弘历,他继承了皇位,这就是乾隆皇帝。雍正的第五子名弘昼,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当然他们是异母兄弟。乾隆即位后,封弘昼为和亲王。我们这支就是和亲王的后代。

明代大家董其昌

董其昌 (1555—1636年),字玄宰,号香光、思白,华亭(今属上海)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任庶吉士、编修、皇长子讲官,天启五年 (1625年)仕至南京(明朝自永乐迁都北京后,南京仍设部分中央机构)礼部尚书,崇祯七年退休,越三年病故,终年82岁。

历史上,诗、文、书、画均属全国一流的,当推北宋苏东坡、元朝赵孟頫、明朝董其昌。赵孟頫卒后谥“文敏”,明人将董比赵,卒后也谥“文敏”。

董其昌擅长山水画,明代《画史绘要》评为“本朝第一”。他师法宋人及元四家,树石潇洒,烟云流润,有闲逸幽雅的情趣,以仿古小景为多。如把这些作品集中在一起,可谓后世《芥子园画谱》的前奏。即便是一些创作山水,也令人感到是诸家笔墨的堆砌,而非真山真水。清《松壶画忆》:“古来诗家皆以善变为工。若千篇一律,有何风趣?使观者索然无味矣!余谓元、明以来,善变者莫如山樵(王蒙),不善变者莫如香光(董其昌)。”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超过了其绘画成就。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多家的书风,自成一体,飘逸空灵,风华自足。康熙喜欢临写董书,使得董书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字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以学董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后人把他与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并称为“二王赵董”,代表帖学正宗。董其昌曾把自己的书法与赵孟頫比:“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当其老年跋赵孟頫墨迹时,他却谦虚道:“今老矣,始知吴兴(赵孟頫)书法之妙,每见寂寥短卷,终日爱玩。”

董其昌曾分别以行书、草书临写过《琵琶行》,相形之下,草书更为精彩。他自己写得也很兴奋,在卷末题道“白太傅琵琶行,恨不逢张伯高书之,余以醉素笔意仿佛当时轻狂之状,得相似不?”话语中大有与张旭、怀素比肩之意。前人也肯定了此帖“笔势纵横,神气飘逸,出入张、素之间。”

猜你喜欢

爱新觉罗琵琶行赵孟頫
爱新觉罗·漫娘绘画作品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春拂红墙
爱新觉罗氏为什么少
赵孟頫《汉汲黯传》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启先生贵姓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赵孟頫与赵体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