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提高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实效
2012-04-29叶燕芬
叶燕芬
摘要: 文章认为,教师必须学会倾听,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问;为学生创设情境,张开他们想象的翅膀,使学生乐问;通过练习设计,技巧的指导,使学生有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最终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课培养提问意识提高教学实效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人说:“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没有问题,就没有回答。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实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会倾听,松气氛,让学生“敢于问”。
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对课堂学生提问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感受到课堂轻松,老师开放,才能打开提问的匣子。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充分发挥敢问、乐问的天性。
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总是迟迟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给予表扬继续倾听,等所有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才抓住学生中一些片面的想法,再设一问让学生展开讨论。例如在学习了汉武帝治国措施后,我提了一个问题:“汉武帝的哪些治国措施对今天现代化建设有借鉴意义?”学生一个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中有学生说以仁治国是最好的,理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没有干预,而是引导其他学生就这位学生的想法展开讨论,不知不觉中有学生对此结论提出了新的疑问:“对于无恶不作的人靠‘仁改变不了怎么办?”于是,总结出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结论。
学会倾听,不急于评判,这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态度,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方法。学会倾听延缓评判,能够舒缓课堂的气氛,学生的问题也会因此如脱缰的野马开始驰骋,许多不曾预料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学生们品尝到了提问过程中的无穷乐趣,使在不断的提问中发展思维、获得新知,也就“敢于问”了。
二、创情境,促想象,让学生“乐于问”。
创设隐含认知冲突的课堂问题情境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最好手段。因此教师要做情境创设的能手。
1.善用物理手段创设情境。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是教师用于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力工具。尤其适合于提高对问题缺少兴趣的学生。
一次我在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内容时,一位平时不喜欢学习的学生看到《时局图》后第一个提问:“那时美国不是没有瓜分中国领土吗?为什么这张图里有美国呢?”我笑了笑,还没有回答,马上就有另一个声音响起来了:“这老鹰(图中代表美国)不是在外面吗?它没有得到好处的。”于是,更多的问题出现了:“是不是因为其他国家把美国挤掉了?”“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能被挤掉吗?”看到学生如此有兴趣,我真是开心极了。利用直观教具刺激学生思考,形成问题,这是极简单而有效的途径。
2.故事叙述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
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历史与社会的内容有许多历史的、生活的故事,以其形象性而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学科的特点,通过故事叙述,再现历史、生活,这样学生的想象的活力就会得到激发。尤其是对那些不爱读书却爱说话又不会提问的学生来说故事叙述教学更是培养他们提问意识和能力的一剂良方。
在上“西安事变”时,我让两个学生想象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然后由其他学生对想象的“西安事变”提出问题,如:张、杨为什么明知蒋介石不会放过自己还要这么做?他们是国民党却帮着共产党,不是不忠吗?学生通过想象和提问,内化了张、杨的爱国主义精神。
3.“链接”真实社会,给学生以生活的可控感。
长期以来,社会、家长和部分老师大力宣传历史与社会学科无用论,致使一些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产生了虚无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积极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要懂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紧紧地把握住学生生活中耳闻目睹的种种琐事,让他们就身边的社会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将课堂教学活动变成生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对社会生活做出全面的认识,使其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思维的热情和提问意识,享受提问的乐趣。
我在上《市场经济》一课时播放视频:某地桔农看着金灿灿的桔子丰收,乐呵呵地就地摆摊叫卖。小王一家则把桔子装进礼品盒载了满满2卡车往外地开。村民们嘲笑他:“装进礼品盒加重了成本,加上运费,成本更高了,还怎么卖?”“是啊!等桔子运到外地水分都没有了,还有谁买啊?”几天后,留在本地的桔农们看着堆积如山的桔子愁眉不展;小王一家则兴高采烈地回家给房子翻新了。看完视频,我让学生自己根据画面思考,提出问题,由其他同学解答。由于这个知识完全来自于生活,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提的问题也很多,比如:村民的嘲笑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就地摆地摊却销售不出去?外出的桔子成本高了,为什么桔农能在短时间内把桔子售空还能赚钱?外出的桔子怎样才能保鲜?等等。回答的同学也非常踊跃。就这样,学生在快乐中提问,也在快乐中总结出了道理:市场经济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用练习,指导技巧,使学生“有的问”。
根据认知信息加工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都是习得的过程,即通过练习,肯定能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因此,练习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1.练习的难度要适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以在练习设计方面把握好难易度,即练习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求过低,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拓展,自然不会发现问题;要求过高则会使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产生畏难情绪而半途而废,也就不可能产生问题。只有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练习,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才能“有得问”。
2.加强提问技巧的指导。
在学习中很多学生心里有“疑”,却不知怎么“问”。这里的问题主要是学生不懂怎样问。为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等疑问词,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展开思考,学生一旦掌握了提问技巧思维的能力就能得到发展,久而久之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比如,我在上“‘五四运动的意义”时,对班里基础最差的4位学生提出了最低的学习目标,然后要求他们根据学习目标,运用“4W”提出有疑问的内容。其中一位就相继问了这两个问题:“什么叫划时代?”“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正是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我就反问他:“‘五四运动把时代划成前后两个时期,你能找出这两个时期有什么不同吗?”就这样,学生在自己的不断提问、不断思考中解决了心中的疑问,主体作用真正得到了发挥。
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和能力是历史与社会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问题是撬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但是问题不是教学唯一的中心,历史与社会教师要正视自己学科的特点,适时巧妙地运用好问题教学,给学生创造更多提高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才能不断增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才可达到。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徐世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方法.历史教学,2005,(07).
[3]章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中学教学参考,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