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ühler指示投射类型的心理空间图式探究

2012-04-29邹霞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视点图式时空

邹霞

摘要:在典型的话语情景中,默认的指示中心是“我-此时-此地”,具有以说话者为中心的自我中心性。然而,一旦指示中心转移到受话者身上或其它中心,就会出现指示投射。这种投射不仅是语用上的礼貌视角转移,也是心理空间作为动态话语活动的投射。本文在心理空间理论的框架内探讨了Bühler的三种指示投射类型的心理空间,并发现三种投射以不同的指示语构建不同的心理空间图式。

关键词:指示中心指示投射心理空间图式

1 引言

指示语是与语境相关的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可大致分为人称、时间、空间、社交及话语五大类,用以在时空、社会以及话语语境中定位各种实体。指示语是在言语事件中通过词汇或语法手段来表示的。能够作为指示词语的语言形式主要有:(1)指示代词;(2)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3)时态标记词;(4)时间与空间副词;(5)运动动词。指示语通常是以自我参照点的方式组织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指示词语看成是定位在交际事件的特定的点,那么这些无标记的定位点就构成指示中心,Levinson将指示中心特征归纳为:(1) 中心的人是说话者;(2)中心的时间是说话者说话的时间;(3)中心的地点是说话者说话时所在的位置;(4)话语中心是说话者在说话时的时间和空间点;(5)社交中心是说话者与受话者或所指对象有关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在言语交际中,任何实际话语都具有时空独特性,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说出或写出的。典型的话语情景中说话者和受话者通常在同一个时空位置。但是在语言现实中并非总是如此。如有些言语的指示语有时会围绕除了说话者之外的其他的参与者的位置而组织。还有一些情况,指示语的中心会转移到不在同一时空的别的参与者身上,或者转移到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如当我们打长途电话(从英国到美国)时就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当说话者向受话者问好时,说话者要么采用自己所处的位置的时空坐标(如说:Good afternoon!), 要么将自己投射到受话者的时空位置(如说:Good morning!)。 Lyons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指示投射(deictic projection);Fillmore将其称之为视点转移(shifts in point of view);Haviland称之为换位(transposition)。但不管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指示投射的本质依然不变。这种指示中心的转移不仅是语用上的礼貌视角转移,也是心理空间作为动态话语活动的投射。本文拟采用心理空间理论分析探讨Bühler的三种想象指示投射的空间图式,透视人类空间思维的潜在的认知结构。

2 Bühler的三种指示投射类型

Bühler认为所有的语言符号,只要其意义是在情景语境中实现和确定的,都属于指示领域。他将指示领域用坐标来表示,将指示词here、 now和I置于坐标源零点的位置。这一坐标源就成了指示源,即说话者的“我-此时-此地”的位置是指示的自我中心,是时空的起点,也是交际双方社交取向与关系协调的出发点。典型的话语场景是以说话者为中心的面对面的交际,即说话者处于指示语境时空坐标的零点位置。 这一零点位置由说话者说话时刻的地点决定。但是自我中心性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随着谈话的继续,或参与者在交谈时的走动,指示中心会从一个参与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参与者身上,这种转移是在参与者共享的、有形的话语语境内进行的。然而,当说话者与受话者或是交际参与者与所指对象不在同一个交际场景时,就需要交际参与者心理空间的投射,即将指示源投射到不在场的或想象的语境之中。Bühler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以想象为取向的指示”(Deixis am Phantasma), 并且将其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大山向穆罕默德走来(The mountain comes to Mohammed.)。”这种类型指的是想象中的东西,尤其是有生命的或可以移动的东西向我们“走来”,进入到说话者的感知语境中,并在语境中定位。第二种类型是“穆罕默德走向大山(Mohammed goes to the mountain.)。”这种类型指的是说话者自己投射到想象中,并被移位到一个想象中的地方,他可以从想象场景的某一个视点看见想象中的东西并且在想象中自我定位于视点。第三种类型是介于“留在原地”和“去那儿”的中间情况:即mountain 和Mohammed都留在原地,且Mohammed 能从他当前的语境中感知到大山。这种类型是一种典型的不稳定的、短暂的初始经验。其特点是具有这种经验的人可以通过想象指明不在场的东西的方向。 在以想象为取向的指示投射中,不仅指示源及其时空坐标移位到一个新的指示中心,而且说话者或听话者当前的触觉身体意象(tactile body image) 也移位到新的中心,并在想象的可视空间里占有一席之地,且想象中的指示源与典型的指示源具有相同的特性。

3 心理空间理论

空间认知是人们思维的核心。所谓空间语言就是用语言表达时间与空间,人们不仅可以用语言表达即时的时空关系,也可以使用想象中的语言资源向别人呈现不在场东西。

心理空间这一概念是由Fauconnier于1985年提出的。心理空间是认知结构,它在意义的产生与理解过程中具有普遍作用。 心理空间往往随着话语的继续加以建立、连接和处理,并按照不同情况的要求演变或改变。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不同于语言结构的结构,但可以根据语言表达式的指引在任何话语中建立心理空间。按照Fauconnier最初的模式,心理空间有组成成分、角色、角色值和关系,他们可以通过各种连接项连接投射在其他空间的对等物。根据Fauconnier的接入原则(Access Principle),命名或描写一个空间中组成成分的语言表达式可用以接入那个组成成分在另一空间里的对等物。例如,在“ In Lens painting, the girl with the blue eyes has green eyes.”

在这一话语中,短语in Lens painting是空间建筑词,建立了一个具体的心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一个绿眼睛的女孩;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空间,即现实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一个蓝眼睛的女孩。尽管她们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她们是同一人,因为可以通过身份连接词将一个空间的元素与其另一个空间的对等物连接起来。其关系是触发语-目标的关系。话语中蓝眼睛女孩和绿眼睛女孩的身份对等关系源自于语用知识,即原型与画像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因此,尽管具有不同的特征,一个物体以另一个物体为参照,可以通过连接词找出其同一性的根源。

此外,Sweester & Fauconnier还强调了心理空间结构的动态性。当我们思考或交谈时,心理空间就会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影响下建立、组织和连接,其结果就会创建一个空间网络。随着话语的展开,我们穿梭于这个空间网络。他们认为在话语中任何一个既定的点,一个或几个心理空间被建立并相互连接。为了使话语参与者能够走出心理空间的迷宫,有三个动态的空间至关重要。它们是基础空间、视点空间和焦点空间。基础空间是话语结构的出发点,是基于说话者或作者所处的现实空间,各种心理空间会从此打开并以不同的方式组配。视点空间是可以从此进入或创建其他空间的空间。焦点空间是当前话语正在构建的心理空间,是当前话语注意的焦点。在焦点空间中可以添加结构,而且焦点空间是从当前的视点空间接入的。基础空间、视点空间和焦点空间不必是完全分开的。通常我们会发现某一空间既是基础空间又是视点空间,也可以既是焦点空间又是视点空间,或者既是基础空间又是焦点空间,或者三者合而为一。在空间网络中的运动从基础空间出发,再利用适当的空间连接项移动视点和焦点。心理空间可以作为动态的、连续的话语活动加以投射,改变和追踪(Herman,1999)。这种理论为指示投射的认知解释提供了理论依据。

4 Bühler指示投射的心理空间图式

心理空间随着思想与话语的展开而构建或更改,且通过各种映射相互联系。指示投射要求指示中心及其时空坐标移位到想象或记忆中的其他中心。而想象与记忆都需要心理构建。就Bühler的想象投射而言,其实就是通过重新指定参与者的时空参数,创建新的心理空间,他的三种“想象指示”对指示投射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折射出人们指示投射思维的不同的空间图式。

Bühler的第一种想象指示是“大山向穆罕默德走来”。这是一种隐喻性的指示,将大山看成可以移动的物体。这种想象指示可以将时空中遥远的事物投射到说话者的现实空间里。如,希腊著名历史学家Plutarch在描写Caesar与Pompey决战的场景时描写道:“This is Caesars line of battle — here is the tenth legion — here is the cavalry — here is himself. This is Pompeys battle line. ”这句话的基础空间是作者Plutarch写作时的现实空间(R),话语构建的战场的空间是Plutarch作为作者角色的心理空间(M)。但话语中的指示词语 “this”, “here” 以及现在时态作为触发语却将心理空间投射到作者写作时的现实空间。因为指示触发语可以投射空间场景。 这种类型的投射图式是说话者将不在场的想象场景投射到自己的现实空间里。

Bühler的第二种想象指示是“穆罕默德走向大山”。这一类型的指示是说话者将自我指示中心投射到受话者的身上。我们知道,在典型的话语情景里,默认的话语指示中心或话语源是I-here-now,在这其中now可以理解为说话者产生话语的时间,而且在这种无标记的话语情景中,RT(受话时间) 与CT (说话时间) 是统一的,Lyons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指示同一性。但在语言现实中,这种默认假设会发生偏离,当我们使用时态,时间副词或时间指示语素时,指示会出现种种复杂性,如写信或媒体提前录制的节目。在这些言语事件中,人们必须决定到底是将指示中心保留在说话者和CT上, 还是将其投射到受话者和RT上。如,在句子“ This program is being recorded today, Sunday April 1st, to be relayed next Thursday.”和“This program was recorded last Sunday April 1st, to be relayed today.”中,很显然,第一句仍然保留了话语默认的自我中心性的特征。而第二句却是将话语源从说话者身上投射到了受话者身上,即受话者的现在成了说话者的过去。根据Fauconnier心理空间理论,这一言语事件的基础空间是说话者的现实空间(R),而句中的空间构造词last Sunday April 1st和today又分别建立了两个新的空间M(表示过去的空间)和Mˊ(表示现在的空间), 其中说话者在空间M中的对等物为节目播报者角色,而听话者在Mˊ中对等物为节目收看者角色。我们知道,节目录制明显指向目标(节目收看者),虽然他们不在录制现场,但是却存在于想象中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因此,在基础空间里,“在场”“present” 的值 “p” 可以依附在节目录制者的角色上。而受话者却有“不在场”的 “absent”值 “a”。 在节目录制时,由于交际参与者的一方的不在场和节目录制与收看的非同时性,有两个指示中心,即节目录制的时间和地点和节目收看的时间和地点。而言语事件默认的指示中心是I-here-now,与这一话语事件中构建Mˊ空间的时间指示相吻合,也就是说,话语场景的指示中心从说话者身上投射到受话者的身上,以受话者为中心,视点空间从也M转移到了Mˊ。在这一事例中,时间指示词语不仅构建了心理空间,也改变空间的图式。这种投射图式表明不仅指示中心发生投射,即说话者将自己投射到不在场的想象空间里,而且说话者的“可触身体意象”也跟着投射到这一想象场景空间内。

Bühler的第三种想象指示是介于第一和第二种之间指示类型。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一方面留在自我指示中心,另一方面又能在想象中指明不在场的事物。如Max在Edinburgh描述上周六发生在London的事情的句子“ Last Saturday in London, when I was standing on a street-corner, a girl came there, and spoke to me. ”中,Max在Edinburgh说话时的现实空间 (R)是话语的基础空间,话语中的Last Saturday in London作为空间构建词构建一个新的心理空间(M),在这一心理空间里,又存在由 “when I was standing on a street-corner” 构建的子空间(M1)。这一语言事件中涉及到时间指示词,空间指示词和运动动词指示词。运动比方位从性质上来说更为复杂,因为运动会引起位置的改变。而且,有些运动动词本身就具有内置的指示成分。如 “come” 的内置成分是已被词汇化的“here”。我们知道,默认的指示中心是I-here-now,是以说话者为定位点。然而,在会话现实中,事情并非总是如此安排有序的。定位点可以以各种图示换位,说话者的视点可以转移到受话者视点。Max一方面将自己投射到心理空间以street-corner为指示中心的空间(M1),在那里一个女孩向他走来。另一方面,这种投射是部分的,由于there的使用,又显示Max依然处于说话时的现实空间 R。这种类型的想象指示空间图式更为复杂,说话者一方面停留在说话者以I-here-now为指示中心的现实空间,另一方面又将自己投射到另一个空间,并将指示中心也投射到那个空间。

显然,三种指示投射类型以不同的指示语构建了不同的心理空间图式。

5 结语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通常采用“自我中心”参照框架来指示事物,原因是从认知上说,这种参照系统需要人们付出的认知努力相对较少。但是在具体的言语现实里,这种指示的自我中心性会发生偏离,出现指示投射现象。Bühler三种想象指示概括了不同类型的指示投射,而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模式却为这种言语事件提供了认知解释。Fauconnier指出,对语言的理解不仅与世界、模式、语境、情景等相关,更涉及到语言结构。语言构建心理空间,建立起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讲,交际双方只有从相同的语言和语用材料数据中建立起相似的空间组合,才能交际。交际是一种建构过程的必然结果。对指示投射的思维空间的研究,不仅可以探讨人类语言的思维图式,也有助于揭示人类空间思维的潜在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 Bühler, K. Theory of Language: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M] (translated by Donald Fraser Goodwin).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0/1934.

[2]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3] Fauconnier, G..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 Fillmore, C. J. Santa Cruz Lectures on Deixis [M]. Mimeo: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1975.

[5] Fillmore, C. J. Towards a descriptive framework for spatial deixis[A]. In R. J. Jarvella & W.Klein (eds.). Speech, Place, and Action: Studies in Deixis and Related Topics [C].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2. 31-60.

[6] Hazen, N. L. Spatial orientation: a comparative approach [A]. In Herbert L. P. Jr. & Linda P. A. (eds.). Spatial Orient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3. 3-37.

[7] Haviland, J. B. Projections, transpositions, and relativity[A]. In J. Gumperz and S. C. Levinson (eds.) 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71–323.

[8] Herman, V. Deictic projection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epistolarity [J]. Poetics Today, 1999, 20(3):523-541.

[9] Huang, Y. Pragmatic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0] Levinson, S. C. Pragma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1] Levinson, S. C. 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Explorations in Cognitive Divers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2] Levinson, S. C. & D. Wilkins. The background to the study of the language of space[A]. In S. C. Levinson & D. Wilkins (eds.). Grammars of space --- Explorations in Cognitive Diversity [C]. Cambridge: CUP. 2006. 1-23.

[13] Lyons, J. Semantics (Vol. 2)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14] Sweetser, E. & G. Fauconnier. Cognitive links and domains: basic aspects of Mental Space Theory[A]. In G. Fauconnier and E. Sweetser (eds.) Spaces, Worlds, and Grammar [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1-28.

猜你喜欢

视点图式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时空之门
视点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