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清照《永遇乐》词中观其清新脱俗的反衬手法
2012-04-29何英
何英
摘要: 本文从对《永遇乐·元宵》这首诗情与景的赏析中得出结论:以乐景写哀情是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种清新脱俗的反衬手法,并且列举这种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 《永遇乐·元宵》乐景哀情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衬托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事物的手法。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好的衬托可以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鲜明突出。衬托可以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即利用事物的类似关系,用与本体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从正面陪衬本体;反衬,则是利用事物的相对关系,用与主体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运用某些意象从反面来衬托意境,并揭示主旨的一种技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感受鉴赏”部分要求学生在诗歌阅读中学会理解和运用反衬手法,感受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般来说,反衬比正衬显得更有力量,它建立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往往超出常情常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隽永的余味。
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是作者晚年流寓临安时所作。李清照前后期词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变化。前期,作者有着美好的少女生活,有着美满的婚姻,所以词大都写的是闺情别绪。后期,国破、家亡、夫死,给了词人沉重的打击,所以是流着“泪”写着“愁”,词的内容变化使词的风格也起了较大的变化,后期的词表达的感情是凝重、沉闷、抑郁、凄苦的。为了表达这一刻骨之痛,把“愁”写足,她不仅选择一些衰败的景物来写,有时也选择了一些美丽的景物来写,以此来反衬心中的苦闷、忧伤与凄苦。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之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的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写的是在这样的好景好天气里,作者却谢绝了朋友的邀请不愿出去玩赏,为什么呢?因为心情不好,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作者写乐景,不是为了写乐,而是为反衬下片漂泊天涯、风鬟霜鬓、风烛残年的哀伤的情感。
其实自然界本无所谓哀乐,作为自然物的“哀景”与“乐景”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审美实践中形成的传统观念,是人们把自己感情投注于景物的结果。人们用特定的“哀景”来寄托自己的悲哀感情,用特定的“乐景”来寄托自己的欢愉感情,这是人们所常见的艺术表现方法,也的确创造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意境。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说出了反衬手法的功效。以乐景写哀情,用所写的景物反衬当时的心理感受,利用景物与情感的矛盾,来突出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往往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引赵子常的话说:“天地间景物非有厚薄于人,惟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慊(不满意),则景物与我漠不相干。”这里讲出了内心情绪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就是说,美好的自然景物对于人都是一样的,没有厚此,没有薄彼,心情不同,对于美景的欣赏,就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心情愉快时,各种美景迎合自己的心愿;心境不好时,景色虽然美好,却非“我”有,心里不快,那么即使景物非常美丽,也无心去欣赏,物是物,我是我,互不相干。杜牧在《遣怀》诗中说:“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因为心中有愁,无心欣赏秋菊,花好是花好,我愁是我愁,了不相干,更突出了愁绪。
如南朝梁刘孝焯《古意》:“春楼怨难守,玉阶空自伤。复此归飞燕,衔泥绕曲房。”春燕归来,衔泥筑巢,这一景象和谐而美好,而思妇却因丈夫未归独守春楼,气氛和心情相矛盾,更突出了孤独感。用和谐的景物,反衬不和谐的心情,更突出了思妇孤寂忧愁的内心情绪,从而达到诗歌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就是用长门宫的华丽景色来反衬陈皇后愁闷悲凉的心情。“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胁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桂花飘香,众鸟飞翔,这是多么欢乐自由啊,可作品表现的却是陈皇后“怀郁郁其不可再更”的心情,以乐景衬托了哀情。
如杜甫的《蜀相》一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表现美好的春色,“隔叶黄鹂”渲染好音,可诗人又用“自”、“空”二字,移情入景:春色固然美好,然而丞相的祠堂却这样的空寂,使人们体会到一种遗憾的心情,而这种遗憾又更突出了内心的不快情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一种方式。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鸟语花香本来是让人心情愉悦、赏心悦目的意象,可是由于时局动荡,亲人离散,这些美好的景物反而让人伤心落泪。花瓣上露珠晶莹,就好像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这就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景与情之间的反衬关系,使诗人的感伤之情倍感沉郁。因情写景,以乐景衬哀情,景色越美,越显感情之悲。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如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这首诗是要表现一段黯黯的春愁,却着意于春天的欢乐,在这里是反衬的作用,以乐写哀。
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人要表现的是哀怨悲凉的心境,却用红艳的宫花来反衬,行宫因皇帝不常来而显得寥落萧条,可是宫花还是照样盛开,一片嫣红。玄宗时的宫女,而今已白发苍苍了,还凑在一块谈起玄宗开元天宝间的宫中遗事。这里便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红花在诗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盛开的红花与行宫的寥落相互映衬,加强时移世变的盛衰感慨;红花与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映衬了孤凄寂寞的心情,更突出了凄凉之情。
白居易《长恨歌》在写安史之乱起,唐玄宗逃入蜀后对杨贵妃的怀念,以及回宫后对贵妃的入骨相思时,就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写法。“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在寂寞悲凉的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物是人非,更让唐玄宗禁不住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杨贵妃的容貌,这就突出了唐玄宗由于苦苦相思而产生幻觉的哀痛,这就像柳永所说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唐玄宗即使面对良辰美景,那也只是“虚设”,心中却是难以排解的相思之苦。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着“姹紫嫣红开遍”的园林春色,并没有“赏心乐事”的喜悦心情,却只觉得“春色恼人”,感叹着“良辰美景奈何天”,甚至说“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这也是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掌握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对我们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恰当运用可以使我们的作品清新脱俗,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注.九家集注杜诗.中华书局,1982.
[2][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