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分析
2012-04-29雷雯
雷雯
摘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上正在逐渐成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常会遇到环境适应、专业发展、人际关系、经济、择业、恋爱等各方面的挫折和冲突。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在掌握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探讨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关键词心理状况独立学院调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心理状态的定义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还是消极,是高兴、激动、平静还是悲伤等。心理状态除作为心理活动的背景和效应而存在外,它本身又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直接形态。如表现在认知方面聚精会神或漫不经心,表现在情绪方面冷静或着急,表现在意志方面模糊或清晰等,都是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状态。
怎样的心理状态才是健康的呢?综合各界学者的观点,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总是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即认识、情感、意志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心理状态的分类
(1)正常状态。指个体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心理处于正常状态,正常状态必然产生正常行为,但偶尔也会因突发的较大的情境刺激且未能成功地控制情绪而产生“不适应行为”或“非正常行为”。
(2)不平衡状态。指个体的心理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及矛盾等状态。大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如果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导致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不平衡状态。出现不平衡状态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不能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很容易出现抑郁症。
(3)不健康状态。当个体出现不健康状态时,已经不能用自我调节和他人疏导来解决,这时应该积极察觉并到专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接受治疗。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第一是智力正常。良好的智力水平是大学生学业成功的必备心理基础和前提,是大学生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第二是意志健全。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第三是情绪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
第四是人格和谐。人格和谐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第五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如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那些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的行为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六是自我评价正确。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要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第七是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与集体融为一体。
第八是社会适应正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言行基本符合社会规范。当他们发现个人的行为偏离了社会的要求时,能够及时纠正,同社会要求趋向一致。
4中山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对我院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共有200人参与其中,其中大一有55人(25%);大二有53人(25%);大三有57人(28.5%);大四有35人(21.5%);男生有86人(43%);女生有114人(57%);独生子女有47人(23.5%),非独生子女有153人(76.5%)。
总体情况来看,我校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心理状态是健康的,但有少数同学的心理存在亚健康状况,主要在环境适应、专业发展、人际关系、经济问题、择业问题、恋爱与婚姻等方面存在困惑,未发现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
(1)人际关系较封闭,交往能力较弱。大多数大学生害怕参加社交活动,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5.5%的大学生肯定会因为紧张而减少或避免参加社交活动;有58%的大学生有时会。另外,有8%的大学生表示在人际交往中会经常感到受冷落;有52.5%的大学生表示会偶尔感到受冷落,更有23.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上大学以后,在人际关系与沟通上遇到的挫折最大。
(2)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方法不适应。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有17.5%的被调查者会继续努力;有7%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再努力;有16%的大学生会改变方向,这表明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
(3)就业压力,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其中有24.5%的大学生经常感到担忧;有49%的大学生偶尔会感到担忧;很少感到担忧的和从无担忧过的只占到26.5%,这一数据说明大学生对就业的严峻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确的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
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今后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28%的大学生对毕业后选择怎样的职业感到经常性的迷茫;有44.5%的大学生感到偶尔迷茫;很少感到迷茫的大学生占20%;从无迷茫、目标明确的只占7.5%。目标是一种激励,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动力。人一旦失去目标,就会感到迷茫、空虚,整天无所事事,所以说有了目标才有方向,有了方向才有前进的动力。
(4)恋爱问题处理能力不足。在被调查对象中有13%的大学生会因为在恋爱中的受伤而痛苦不堪;有33%的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在恋爱中的受伤而痛苦不堪;有9%的大学生表示上大学以后,在恋爱问题上遇到很大的挫折。由此可以看出差不多半数的被调查者存在恋爱方面的心理问题。
(5)经济压力。在被调查对象中有16%的大学生感到来自经济的压力特别大;有33%的大学生感到经济压力比较大;有45.5%的大学生感到经济压力一般;只有5.5%的大学生完全没有经济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观念发生转变,大学校园出现了更多的校园消费。就中山学院来说,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要2万以上,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不要说对家庭比较困难的。而大学生攀比现象比比皆是,理财能力严重缺乏,经常是一个月的生活费一个星期就用完了,用完后也不好意思向家里要,造成内心的困扰。家庭贫困的学生通常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情况,在大学生活中常常会感到自卑。
5中山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5.1个体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身份过渡的时期,由于这一阶段大学生的心理普遍不够成熟、情绪控制力差等原因,极为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是非常正常的。具体有以下几个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自我统一性的确立。大学生处于一个不断和外界互动,从而创建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的阶段,在此期间由于心志不够成熟、稳定,非常容易迷失自我,不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陷入迷惘和矛盾中。
(2)情绪的不稳定。大学生所处年龄段的性格特点大多都是朝气蓬勃的,他们对于情感的需求强烈,但却非常敏感,情绪起伏很大,容易反应过激。在一些选择和对事物的看法上,常常出现矛盾和复杂的情绪,前后不一致的情况经常发生从而产生心理矛盾。
(3)心理素质差,适应能力不足。如果没有建立积极的心理反应机制,遇到打击就容易自暴自弃,害怕失败反而不敢尝试,遇到挫折就容易怨天尤人或者不断自责,从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中,长此以往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人的适应能力不仅受到本身个性特征的影响,而且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后者对适应能力的影响更大。可是现有的教育体制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投入的比较少,使得许多学生害怕挫折,有强烈的依赖心理。
5.2家庭原因
一个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受到家庭的影响,直到逝去。有说法认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出父母的品性。所以说家庭对一个人的身心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从小成长环境过于优越会让他们与社会现实脱节,较少有体会社会现实的机会,很多时候他们生活在一个他们自己认为的世界中,而不是现实的社会中。进入大学之后离开了家庭的庇护,开始与社会现实接触,很多人受到很大的冲击,没有办法消化自己意识概念之外的现实存在,从而体验到矛盾与痛苦。
5.3学校原因
作为一个学生,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从高中进入到大学,在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上,首先是学习任务的变化,在大学不仅要求掌握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求掌握基本技能。其次,学习内容发生变化,大学里老师所讲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讲得非常快,往往一节课就可以讲好几个章节的内容。最后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大学更注重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生活上,首先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是群居生活,离开了父母,生活上的事情都需要自己解决,更加强调独立自主的能力。然后是生活习惯的改变,许多大学生都是去外地的高校上学,存在饮食习惯的差别、气候和语言环境的不同,这些都可能造成适应问题。
(2)没有确立奋斗目标。很多二本和三本的大学生在报考大学的时候考虑的是考不考得上的问题,而不是把自己感不感兴趣放在第一位考虑,造成学生对本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往往将大学四年的美好光阴浪费掉。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学习上突出的特点是:学习动机不够明确,较少有强烈的学习目标和动力。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很早就有一些认知:自己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在这样的想法之下很难投入到刻苦的学习中去。
(3)学习压力大。有许多大学生为了多考些证书,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报考几门证书的考试。过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其学习时间过长,长期的过度学习造成大脑过度疲劳,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和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5.4社会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的导入,人们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心理活动相比以前变得更为复杂,大量新的社会刺激对人们心理健康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心理障碍发生率不断增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正处于中西文化交融、多种价值观念不断冲突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得中西方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和冲突。面对新的文化和观念的出现,大学生常常会感到茫然失措、疑虑混乱。盲目的崇洋媚外使得大学生变得空虚、紧张和压抑,长期的心理失调与心理冲突,最终出现各种适应不良的问题。
(2)大众传媒与网络的影响。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再加上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得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不断加强。由于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弱、辩证思维欠缺,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
2012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ZLGC2012JY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大学生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248-250.
[2]姚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14.
[3]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5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