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探讨
2012-04-29武利翻
武利翻
摘要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需要科学、高效以及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保障,建设一套科学、高效及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评估指标,强化教育质量为目的,提出几项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建设内容
高校建设发展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展开,这里所提及的“一切”自然也包括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我们根据电路设计人才培养的经验,配合学校和学院,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健全完善教学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评估指标,强化教育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①
2建设措施
2.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传承与创新并举
新形势下,伴随着教育改革、发展,教学管理也要与时俱进,既要创新也要传承,找出关键点、平衡点。“教学”和“管理”的基本是“人”,要改革必须以人为本。要实现教学的高效化管理,就要切实增强人员的创新和改革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管理改革活动中来,把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过程。首先,加强信息技术运用。本专业将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实现网上教学系统、教师在线课程管理和教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其次,改进教学管理方法,高度重视教学管理设备的更新。要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不仅需要一套精确、精准、精细化的管理方法,也需要一套强有力的工具——硬件设备及环境,以保证高效的教学管理质量。本专业将秉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方法,加大硬件设施投入。
2.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专业培训
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改革要发展,就要实现传统管理向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平稳过渡,而一支组织结构合理、政治素质合格,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是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健康的根本保证。核心课程建设要求对单门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梯队的形式进行,梯队建设代替个人建设,为每门课程搭建一支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上合理搭配的师资梯队。②政策性强、业务性强和服务性强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特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本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熟悉本专业的建设目标、建设措施、课程设置等相关内容,做到成竹在胸。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实施拔尖优秀人才和开发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计划,构建一套比较成熟的以工程师素质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3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也以老师个人表现为基础,强调个体,势必削弱团体,在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教学团队的整体力量显示不出来,团体建设得不到重视。③而事实上,团队是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增强的是本专业或是高校的团队协作能力、整体优势及组织效率。
就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而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组织的实施等等需要的是团队的合作,而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本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以老带青,老、中、青结合,中青年教师起骨干作用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一方面,青年教师需要有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以促其成长;另一方面,老教师也需要青年教师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的共享。要秉承“以老带新”的传统,为青年教师配备老教授或资深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业务指导,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传授授课经验。④
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中,要将教师队伍培养成学术水平高、实践技能强、教学能力优的高素质队伍,建立一整套科学严格的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青年教师的机制,使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更趋于科学合理,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素质教学梯队。
2.4课外教学环节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特征,尤其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传统的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锻炼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弥补原有理论教学的不足。突出实践性/实验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⑤
2.5加强学风建设
高校的学风建设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着老师的生存、发展,更关系着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壮大,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本专业学风欠缺的主要是专业兴趣不浓,一方面是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很少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主要是听从家长愿望或是按专业热门情况选择,学习时浅尝辄止,不能精钻细研;⑥另一方面,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由于各种职称考核、业绩考核等等都与本人发表论文挂钩,主要精力大部分都投入到发表论文上,在授课过程中只教授基础理论,不能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自身在疲于发表论文的时候反而对专业本身产生厌烦情绪。
在教学管理改革中加强学风建设是势在必行的。首先要激发“教”与“学”的热情。通过兴趣小组、学科竞赛等活动,浓厚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其次塑造身边典型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身边能力强、风气正的人为楷模,加大他们示范作用和影响力的宣传,营造在专业教学和突破上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再次,做好职业规划,使之成为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才能时刻保持对现状的清醒认识,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培养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进取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⑦总之,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长久性工作,是一项培养和塑造优秀人才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加强中改进,在继承中创新,不断探索学风建设新模式,开创教学管理新局面。
注释
①王玉锦.当代高校战略联盟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
②夏东民.联盟化: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化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③李敏.关于学生社团对大学生个体影响的分析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
④李振东.关于新阶段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⑤胡建华.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⑥黄金声,杨晓宁.大学学风的丰富内涵与学风建设的途径[J].文化学刊,2008(1).
⑦王慧,孙国杰.高校学风建设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