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中心”建设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2012-04-29龙仲芬
龙仲芬
摘要近年来,“课程中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悄然出现在一些高校里。随着高校课程中心的建成使用,高校教师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核心教学内容都将面临改变。本文讨论高校课程中心的使用对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提出在课程中心背景下将有可能使用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课程中心教学改革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课程中心是一个网络平台,该平台上集中了学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与信息,课程中心上一个个课程网站就好像一间间教室,走进一个教室就能学习到一门课的完整内容。建设课程中心的目的是:一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二是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是进行课程建设。
当然,课程中心的建设也同时兼具对外展示学校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功能;以及帮助学校对教师教学和教学管理进行有效的评估。
例如:在同济大学课程中心首页,同济大学课程中心主栏目按“通识教育和基础课程、学术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将全部课程进行分类排列,便于区分各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同时在二级栏目中按各学院专业培养计划将课程分类,从中可以清楚了解相关专业四年的课程学习和培养计划。同济大学课程中心的另一特色是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个人空间,此空间供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积累和信息管理,并利用平台提供的模板快捷地建设、维护和完善自己的课程网站,并与学生互动。下面将要讨论的是课程中心对教学系统产生的影响,及教师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1教师在课程中心平台上的工作
教师必须在课程中心上利用现成的模板建设自己的课程网站,并对该课程进行资源积累与信息管理。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术成果、课程的大纲、进度安排、课程内容、教材、课件、教学视频(全程)、习题集、试题库等等都将以不断更新的方式呈现在课程中心上,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课程中心可以获取该门课所有的教学资源,并且还可以通过课程中心上提供的学生个人空间直接和教师互动,答疑、提交作业、做测试卷等等。课程中心将成为大学生大学生活中重要的学习平台。
当学生自学过基本知识后再进课堂,教师讲授基本知识的时间就可以大为减少,多出来的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得到什么?这正是课程中心诞生后高校教师所要思考的。这会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2教师需要做的改变
2.1教学目的的改变
目前高校教学多以教授教材为主,考试也以所教教材内容为本,考试合格,学生的任务就完成了,教师的任务也完成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将教材内容教给学生。这样的做法,学生较难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般来说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只是相关学科知识里最为基础的知识,与相关的知识领域、现实问题关联较少。当学生从课程中心获取了与教材相关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就可以拥有更多的教学时间去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思考和整理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所学知识与外界的联系,即:寻找该课程在相关知识领域里的地位、与其他相关知识的逻辑联系、如何与实际问题相关联,并训练学生获取这种将所学知识与外界联络的能力。
2.2教学内容的改变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材之外是需要做大量的搜集和预备教学内容的工作的。这些工作包括: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供学生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典型案例供课堂分析,提供足够多的问题供学生探究,提供足够多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与辩论,提供最新鲜的前沿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供足够多的思考方式使学生思路开阔。这样的课堂恐怕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伴之而来的会是学生素质的改变。
2.3教学方式的改变
大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创新意识浓厚的年龄,也正是思维模式趋于定型的阶段,只重听课的传统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固定在吸收知识的层面,久而久之,大脑思维方式就固定在接受模式上,而没有培养批判性思维或拓展型思维。因此大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做很大的改变。由于学生课前已通过课程中心获得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借助以下几种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3.1案例分析法
选择适当案例,所谓适当指的是案例中涵盖所学知识中最基本的理论要点,且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方式、有结果①。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案例中发现潜藏的问题,寻找暗藏的理论元素,思考解决的方案,并着手解决问题。
这个方法若是使用得当,就仿佛抽丝剥茧般使复杂问题分解开来,学习的结果将使学生学会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自信。该方法一般可以在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教学(如法律,经济管理,医学,外交,教师的职前培养)中使用。
2.3.2批判性研究法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教学方式:每学期课讲完后,要让他的学生上去讲,他在下面听讲。他会给学生们开一些读书清单,听了这些课看了这些书后,你有什么心得,然后你找一个问题,做一个研究报告,而且必须是批判性报告。
这样做的好处是锻炼学生发现新问题的批判性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只是听老师讲课,考老师讲课的内容,虽然轻松,然而却跳不出老师的思维,发现不了问题,当然谈不上创新了,没有创新何来发展。易教授将学生逼入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站在更高的地方俯视、批判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这无疑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建立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的批判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比起只上过一本教材的学生来说,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2.3.3定性分析法
对于一些理工科课程,目前的教学比较偏重于定量分析,比较注重讲解计算的过程与技巧。然而随着计算机程序的普遍使用,实际工作中还有谁会用笔计算相关结果。所以,虽然说一定的定量计算是需要的,但现在教师可以利用多出来的课堂时间教导学生学习概念分析。所谓概念分析就是:抛开具体的定量的计算,利用概念直接对问题做定性的分析。定性分析的结果会提供关于这个问题的非精确的但足够可信的答案,或者提供正确答案所当处的范围。
2.3.4讲座法
对于专题性较强的课程,在基础知识之上,实施讲座法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说国际关系专业课程,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等都是一个个专题,而这些关系又是一个动态的关系,教科书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讲座法就能弥补这个缺陷。实际上在授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所做的专题讲座未必要任课教师亲自上阵,若是教师本人因为对动态的实际状况并非能准确了解,大可邀请相关部门的专家对相关前沿问题进行讲座。只要是使学生得益的行为都是应该得到学校支持的。讲座法会使学生在已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这个方法要求教师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及丰富的专家资源。
2.3.5比较法
对于历史类、文学类课程采用比较法是个很好的选择。
比较法可以将所授的课程知识置于另一个可与之比较的系统的对面,面对面地比较两个不同系统下的同一命题,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讲授中国历史这门课,若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学生上网站自学就可以了,若是与西方历史比较起来讲,就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将同时期的历史比较着讲授,或是将同样性质的事件比较起来讲,既可以比较事件的性质,又可以比较事件中人的选择,这些比较,无论是从引起学生的兴趣来说,还是从训练学生横向看问题的能力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比较法对一些化学课程、物理课程等理工科课程也是适用的。这个方法要求教师对不同系统的知识都有很好的了解。
2.3.6讨论法
在毕业后真实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而以讨论的形式上课,大家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终会碰撞出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或者创意。
讨论班更接近社会实际的运作方式,更有“实战”性,自然也是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课堂上以讨论的形式上课,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更可以形成以讨论的方式生活的习惯,从而一改中国学生思维被动、消极的毛病。这个方法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且擅于引导。
当课程中心成为学生课前获取基础知识的渠道之后,以上提供的六种教学方式将会替代传统的教育方式,成为高校教学方式的主流。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关键是要寻求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最大程度的匹配②,寻求使教学方式与学生得到最大利益的目标最大程度的匹配。
以上六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学生通过课程中心获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后开展的,也就是在教师有充裕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前提下开展的。对学生的要求是: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广泛阅读的能力,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学观念的改变、教育手段的改变,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地挑战自我,以培养杰出人才为己任,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总之,由于课程中心的介入,为高等学校的教学提供了质的改变的机会和希望,也为培养真正的人才创造了条件。
3结束语
课程中心已经在一些学校开始兴建,对于那些一直在寻找高校教学出路的有识之士来说,看到了希望。但是这条改革之路是艰难的,因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深蒂固地占据着教师的头脑,目前的教师也缺乏转型的资本,教师本身的水平将会制约着这个转型的速度。虽然课程中心的建设是高校教学体系获得较大改变的一个契机,但是这还需要每个高校有意识、有目的的努力与应对。对正在建设课程中心的学校来说,在花了钱建设课程中心的同时,如何出台相关激励措施,来保证课程中心得到充分利用、保证教师有改革教学方式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保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培养出真正杰出的人才,这正是各相关高校要关注的。
注释
①浙江教研.教育研究方法之四:案例分析法[EB/OL].(2007-7-24)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8818/archives/2006/61645.shtml.
②焦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J].发展,2008(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