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年科技“启明星”重在事业留人
2012-04-29王恩多
王恩多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12年主要任务时强调: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着力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努力让各类人才融入、喜爱、向往我们这座城市”,“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决定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前途命运”。多么令人振奋!我想,进一步支持、稳定青年科研人员在上海工作,科研基金的设置应该也是“人才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上海市科委于1991年推出“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重点资助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科研工作。他们是“星”但还不够亮,所以称为“启明星”。
我体会这项计划有以下特点:第一,将成为年青人步入科研殿堂的第一项基金,使他们对科学问题的一些想法有机会实现,将终身难忘。第二,是培养科研后备力量的重要途径,从申请到启明星计划至三年后计划完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热爱科学研究、决心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好的科研人才,他们若干年后将成为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第三,完成基金的过程是事业留人的一种手段。上海是生活成本高的城市,要想留住人才,现在常提到的是“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我的体会是能留住真正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主要举措应该是“事业留人”。比如说在我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一些年青的研究组长与公司里工作人员的待遇差很多,但是他们的事业在“科学院”,外面的工资再高他们也不为所动。第四,会产生一些研究结果。“启明星计划”对年青学者是一项重要的计划,对他们开始独立申请科研经费、步入科学殿堂将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实行十几年来,经费总量没见增加,获得申请却越来越难。例如,十年前博士后就可以申请到,现在归国留学生和得到博士学位留在上海科研单位的青年人越来越多,尽管每项资助的金额不多,约30万/年,但申请者众多,竞争激烈,申请者很难得到“启明星计划”的资助。由于经费有限,市科委采取单位限项的办法先淘汰一部分申请者。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目前有8个各具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所和3个支撑单元,近年引进的青年科研人员很多,但是项目申请数量2010和2011年分别仅可以申请6项,获得批准的分别仅为1和2项。就是这样35岁以下的研究员也不一定可以得到“启明星计划”资助,更不要说其他年青科研人员了。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左右”,这个比例与其它城市相比是高的。如果“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每项30万元、每年增加100项,上海市支出3000万元,市财政支出应该能够承受,但是100位年青的科技工作者由于他们的事业在上海也就留在了上海,其中可能不乏有以后的科技方面的领军人物。例如,2011年新增的李林院士,从美国完成博士后工作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工作,拿到的第一项基金就是“上海启明星计划”项目,他也由此开始逐步成长为学术带头人。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另外,1991年制定的“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每年的项目数,在20年后的2012年青年科技人员的数量增加了很多的情况下,也应该有相应的、大幅度增加。
因此,建议上海市2012年增加“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的扶持力度,合理增加每项资助的额度和资助项数,使更多的有能力的青年人在迈入科学研究的大门时就迎来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的扶植,成为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喜爱上海、留在上海的一个重要的理由,为上海市“用事业留人”创造一定条件。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