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迷失现状分析及高校道德建设研究

2012-04-29阎琳

科教导刊 2012年31期
关键词:转型期市场经济道德

阎琳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期里,理论准备不足、转型的特殊性等因素引发了局部的道德失范行为。本文首先对这一特殊时期我国的道德迷失现状进行了全面并且深刻的剖析,然后针对高校的道德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道德迷失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就历经诸多曲折,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我们应该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这一路走来并非顺利,还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当今我们身处社会转型期,很多问题随之浮现出来,道德迷失现象慢慢暴露出其弊端。高校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是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对当前社会转型期进行理论探讨,对社会存在的道德迷失问题和高校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是为了我们能在奔向更高级的现代化道路上前进得更加顺畅。

1当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迷失现状

1.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及特殊性①

从宏观角度来讲,人类社会自从进到阶级社会直至近代工业文明建立之前,都可被称为“前市场经济社会”,而此后到目前为止的社会则被称为“市场经济社会”。1978年的“改革开放”,其实质就是中国社会从前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开始阶段。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其实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首先应该要明确的是,这两类模式以“经济”命名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而不是仅指经济领域。中国改革的特征是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权力调配市场在经济领域中对资源的配置,进而形成了新的现代经济制度,但是这种经济制度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相配套,随着经济领域改革应运而生的问题就是同时把中国社会向社会改革的攻坚阶段和社会矛盾凸显阶段推进。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其出发点并不是前市场经济,而是带有其经济特征的计划经济,这种计划经济承诺了发达的市场经济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本应承担这些责任的社会自发结构不但没有成型或者完全成型,而且伴着政府膨胀等问题的出现,已经无法兑现社会本应承担的责任。

1.2中国社会转型的道德迷失现状

社会转型的各方面不稳定给人们的道德表现制造了许多压力,出现了道德体系的局部迷失。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人际间的信任度在下降、道德风气不断恶化等的感知力不断明显。在这其中较为典型的有:

1.2.1社会伦理原则失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运行方式发生改变,更强调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多样化,更加突出个人利益的实现。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慢慢变得更加契约化和社会化。更为真实的互利关系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与社会利益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实际利益之上,这些实际的利益关系将个人对自己利益的实际期望加以调整,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即伦理原则的内涵相比较后显得有些单薄,使得其规范和批判现实生活的作用力相应减小。

1.2.2传统优良美德“失语”

传统的优良美德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规范,它已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伦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和评价人们生活行为的重要依据。

传统的优良美德失语,根本上讲,其实是个人美德的社会基础有了变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生活成了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更多侧重于物质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在做出不道德行为之后,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是,这种谴责与利益驱动力相比显得颇为脆弱。而且,当这些利益慢慢地实现而后又不被社会舆论和法规所限制的时候,道德的制约力也随之淡化。

1.2.3社会伦理道德控制失灵

社会的伦理道德机制主要表现为个人良心自律、社会舆论监督等形式。道德控制机制失灵,就是指这些机制形式存在着部分功能失效或者反方向发生效应。其实质就是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控制机制在当今社会逐渐被削弱,而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新的道德控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构,因此就出现了控制失灵的问题。社会的伦理道德控制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被各种行为习惯和规章制度所遮掩,以至于人们常常会忽视它们的存在。但当前的社会结构处于急剧变动的状态下,这些道德伦理控制就又会不经意地陷入矛盾,从而丧失对人们行为习惯的控制作用。社会的快速变迁以及伦理道德规范的不断更新,会导致个人良心与行为发生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如果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会使良心的自控能力失效。

1.2.4个体道德实践缺乏

“个体道德实践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发挥功能的最终形式,也是社会道德水平和道德风尚的最直接表现。个体道德实践缺乏就是指社会道德主体的不作为状态。它又具体表现为:第一,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严重分离,这种人讲起道德的重要性来头头是道,但就是不屑于身体力行。第二,道德实践中严于律人,宽于待己。这种人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多,评价标准高;但对自己则是另番样子,总是对自己的道德行为降低标准。”②如果个人缺乏道德实践会给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和个人的道德品质造成较为严重的坏影响。这样以来,一方面会助长社会上的道德空论和形式主义,另一方面也会加重人际间的不信任感。

2现阶段高校道德建设研究

2.1建设之道:继承创新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有关德育的理论和方法许许多多,它们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发挥作用的形式也都各不相同。道德养成的理论与方法是其中相对来讲认可度较高并且最为有实效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中外各种德育科学理论都为道德养成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与此相应,并紧密结合我国道德建设中明显的知行脱节问题,在德育方法上主要以实践为主,并要借鉴管理和行为科学等方法。

“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建设的哲学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③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道德教育就是属于实践方法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人良好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除了要认真学习且掌握正确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知行的统一,并且从实践中获得素材,从熟悉的人与事中提高并修正自己的认知,不断地实现自己认识上的提升,形成真正的道德认知。

2.2制度规制:习惯养成④

大学生是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社会群体,其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作为,虽然不能忽略其自身的因素,但是大学生作为拥有明确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精英人才,高校以其价值理念必然会影响其各方面的发展,包括道德要求。

要想正确作用于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高校首先是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维护。如果高校所有承担教学、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机构、部门人员,都能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制度并都能将之落实,这样整个学校的价值包括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就会得到有效的维护。其次是监督机制。高校的制度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监督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制度的监督有其本身的影响,也有外部作用,尤其大学媒体作用就非常突出。大学媒体包括校报、广播、宣传栏、学校网站、学生社团刊物等,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以及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媒体一方面应该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正确的校园舆论和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就是发挥监督作用。第三,奖励与惩罚的作用机制。高校要通过已建立起来的奖励与惩罚制度保障其主导的价值:即对一直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学生给予奖励,而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应有的惩罚。

2.3文化涵养:价值根植

文化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根本,学校德育工作如果离开了文化这个根本,就成了断线的风筝,假如失去了民族美德这一灵魂,就成了用标语和口号构成的空壳子。文化与道德都是大学生的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本质,若是离开了文化与道德,高校的德育工作想要表现生机和呈现实效,就会以僵化的教条为表现形式。⑤

高校的所有教师都要非常明确本校的办学目的和办学方针。更加重要的是:高校要对在大学从事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的所有教职工都进行相关教育理念等内容的教育工作,即首先要了解并认可本校的办学理念,其次是通过自己的岗位来体现这些教育理念并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想建设高校民主、自由、人性、科学的文化精神,除了本校的领导团队必须要具有这样的意识并应充分利用各种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以外,还需要构建大学文化精神的基本生成机制,包括民主科学的且自由开放的学术活动机制、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机制、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机制等。

3结语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出现道德迷失的状况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应该更加积极并且深入地对其原因和现状进行认真的剖析,尤其是应该针对当代大学生这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在高校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科学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并有条件地实践。但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还没有建成一套完整的针对社会转型期的系统的道德建设制度,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到大学生的道德建设研究上来,不断完善这方面的道德教育制度建设,使德育工作更加科学且真正起效。

注释

①李皓.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70.

②杨桂华.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1-1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7:29,30.

④班荣鼎.大学之道——高校学生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9:84.

⑤王殿卿.文化·道德·德育.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23.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J].高校教育管理,2007(2):1-5.

[2]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4.

猜你喜欢

转型期市场经济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市场经济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政府救市是市场经济的倒退吗?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