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学理论的系统
2012-04-29李宝山郭吉晟
李宝山 郭吉晟
摘 要:本文从社会学理论有没有系统可言开始,分别探讨了对系统的定义、反系统说以及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综合三个方面。对于社会学入门者而言,社会学理论有没有系统,它的系统到底是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学理论给我们呈现了什么。
关键词:系统 中层理论 理论综合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43-02
“社会学”这个词最初出现在1839年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十七课的一个段落里,①这一年被视为社会学的开始。孔德(Auguste Comte)本想以“社会物理学”指称他的研究,奈何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已经将这个词用在了人口统计研究中。恰如社会学概念的创立都要经过一段波折一样,社会学的发展也是精彩纷呈。20世纪历尽磨难,各种力量相互对立,分分合合,并出现两次大的中断。②
社会学于我国来说是舶来品,本文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是指西方社会学理论,对它历史阶段的划分,从国内教科书来看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即“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纵观整个社会学史,我们会发现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二战时期重心转向美国,20世纪后半叶开始又重回欧洲,这大体上与三阶段是对应的。在社会学发展的一百多年历程中,社会学理论五花八门,我们要问,社会学理论有系统吗,它的系统是什么?或者问它没有系统吗?
1 系统
《社会学词典》对“系统”的解释是:由两个以上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③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看社会学理论可以得到三点:其一,该定义的落脚点是“整体”,从此方面来说,社会学理论有系统可言毫无疑问,各个理论都是在“社会学”这一框架内进行的研究、总结。其二,从“结构和功能”来看,社会学理论通常属于二分法之一,即微观与宏观、能动与结构。当然,当代社会学理论有综合的趋势,不论是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还是亚历山大(Jeffrey C.Alexander)的新功能主义,以及其他社会学理论,它们都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其三,社会学理论是相互联系与作用的。举例来说,西方社会学教科书用三种理论视角来分析社会的日常现象,分别是功能论的视角(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冲突论的视角(Conflict Perspective)和互动论的视角(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④不同视角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对社会现象作出描述、解释。
社会学的研究视野可谓是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当用社会学的方法去分析社会事件时就出现了它的局限性,因为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事件有各自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心理背景等等。正如“只有理论是片面的,而经验事实都是完整的”,⑤因此就造成了理论承诺与理论原则的矛盾。前者是指一个学科或一种学说的理论目标或理论追求,它表现为理论给自己规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程度、为社会或人生创造的价值与意义等;后者是指一个学科或一种学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论承诺而选定的方法原则、运思规则、表述方式和操作程序等等。⑥从这对矛盾来看,社会学理论的系统又是让人怀疑的。默顿(Robert King Merton)似乎早就看出了这一不足之处,如果说宏大理论是社会学理论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默顿是反对这种形式的。
2 反“系统”说
此处的反系统并不是反功能的反,而是指某些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是社会的某一领域,并不是囊括了社会的一切。社会学初创时期,由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还未明确,从理论方面来看带有初创印记。至于默顿,则是明确地反对理论的综合。
2.1 古典社会学在理论方面的探索
如果说社会学理论的系统指的是社会学对社会比较全面的研究的话,那么古典社会学理论并未达到系统。法国自1789年大革命开始,历经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社会动荡不已。孔德看到革命的进程并未出现一个理想中的社会,他的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就是用来为“实证”开山劈路,试图用实证来重建后来涂尔干(Emile Durkheim)所说的“失范”的社会。但是他的学说仍然挥之不去“思辨”的形而上学色彩,再加上他晚年鼓吹的“人道教”,更是让他偏离了实证的轨道。古典社会学家再如马克思(Karl Marx)、韦伯(Max Weber)、滕尼斯(Ferdinand Toennies),他們都是专注于社会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研究,并未达到综合的水平。美国19世纪末兴起的芝加哥学派,秉持“实用主义”哲学,在芝加哥这座由工业的发展而带来的混乱之地做了深入调研,可谓城市社会学开山之贡献,谈到此时的理论贡献,倒显得力不从心。
2.2 默顿倡导的“中层”研究
第一次社会学理论的综合往往归之于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宏大理论,他从韦伯开启的行动研究开始,发展到AGIL模型,形成了帕森斯帝国,并统治社会学界达三十年之久。也正是帕森斯的学生,以默顿、布劳、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为代表,发起了对功能主义的强大冲击,尤其是默顿,他并不看好社会学在20世纪尚初幼年之时发展综合性的宏大理论。
默顿抨击了缺乏理论的社会学,但对他来说,另一个极端同样不可接受。这个极端就是抽象理论—— 这类理论致力于建立一个囊括社会生活所有方面的总的理论体系。在美国社会学协会的一次会议上,他说:“此时,一些社会学家仍在著述,好像他们期望能形成一般化的社会学理论,该理论广泛得足以涵盖所观察到的关于社会行为、组织和变迁的种种细节,它也是以有效地引导研究工作者去关注经验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不现实的信念。我们尚未准备好,我们还没有完成足够的准备工作。”⑦也许,社会学还没有为它的爱因斯坦准备好条件,因为它还未找到自己的开普勒,更不要说它的牛顿、拉普拉斯、吉布斯、麦克斯韦尔和普朗克了。⑧
默顿认为,社会学的当务之急是发展“中层理论”。他所说的中层理论既非日常研究中廣泛涉及的微观但必要的工作假设,也不是尽一切系统化努力而发展出来的用以解释所能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的统一理论,而是指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理论。⑨他列举了中层理论的八条特性,紧接着对“范式”进行了说明。
3 “系统”说——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综合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哲学(或者干脆说哲学)之间的关系分分合合。古典社会学家企图摆脱思辨的阴影,用仿照自然科学的手段的“实证”达到对社会研究的目的。孔德说实证阶段是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因此极力推崇实证。涂尔干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且说某一社会事实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做解释。以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为首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小组更是用量化方法对社会做研究,这可以看做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的更进一步。从韦伯“解释性理解”的路径来看,似乎社会的研究者并不是完全冷冰冰的僵木一块,用换位的方式对意义进行理解,但是“价值中立”则让他贴近于法官的角色。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社会做研究是否全面,答案是让人怀疑的。自然科学研究追求的是精确性,而社会是多变的,社会科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社会进行研究,一定会失之偏颇。我们回过头来,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学是离不开哲学的。实用主义的经验一元论主张,现象学返回生活世界的哲学呼唤,在舒茨(Alfred Schutz)的现象学社会学中得到了回应。真正开始社会学思维方式革命的是以加芬克尔为(Harold Garfinkel)代表的常人方法学。⑩
一提起当代社会学,不少人会感觉迷茫,正像这个阶段社会学的重心从美国移回欧洲一样,社会学理论似乎染上了德国思辨的哲学色彩。当然,社会学学生在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强弩之末之感。社会学的欧洲转向,社会学理论的综合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微观与宏观、能动与结构。微观不一定是能动,而宏观又不是与结构完全对应。此时社会学大家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字,如吉登斯、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亚历山大等等。当代社会学大家的研究似乎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而是从更广阔的学科综合途径来解读当前社会—— 这个被称作“后现代”,或者“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吉登斯更是不愿意将他的研究被看作是社会学领域,他说过“社会科学”更符合他的胃口。
社会学这一概念往往让人误解为对社会做无所不包的研究,在社会学的旗帜下理论家们也做出了富有成果的研究。正像二元对立一样,社会学的发展也是微观、宏观、能动、结构诸方面的行进,至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综合,则多少有些让人雾里看花。也许正像社会毕竟是社会一样,我们要看社会学理论给我们呈现了什么,而不是仅仅是不是系统的争论。
参考文献
[1] (法)菲利普·卡班,让-弗朗索瓦·多尔蒂耶.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M].吴绍宜,夏起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光博,邵德门,佘海宁.社会学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 (美)Richard T.Schaefer. Sociology.[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4]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 (波)彼得·什托姆普卡.默顿学术思想评传[M].林聚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 (美)罗伯特·K·默顿,著.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注释
① (法)菲利普·卡班,让-弗朗索瓦·多尔蒂耶.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M].吴绍宜,夏起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② (法)菲利普·卡班,让-弗朗索瓦·多尔蒂耶.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M].吴绍宜,夏起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
③ 张光博,邵德门,佘海宁.社会学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④ (美)Richard T.Schaefer.Sociology.[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14-18.
⑤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7.
⑥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6.
⑦ (波)彼得·什托姆普卡.默顿学术思想评传[M].林聚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3.
⑧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60.
⑨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50.
⑩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