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2-04-29张弛冉政宇王海彦

时代金融 2012年32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石油经济

张弛 冉政宇 王海彦

【摘要】石化产业是黑龙江省工业四大支出产业之一。近年来,在中央、地方政府的规划和大力支持下实现了高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是制约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和国内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其影响表现得愈发明显。应该大力发展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加大高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延长石化产业产品链、转变石化产业发展模式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实现黑龙江省石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石化产业资源型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现状

2010年,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为3193.90亿元,较2009年增长34.39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32.10%)高2.29个百分点。尽管受到了国外进口冲击、国内生产成本上涨以及国际贸易争端等因素的影响,然而汽车、房地产业的需求复苏成为了带动石化产业抵御外部压力、逐渐走出低迷的持续驱动力。

随着经济的稳定增长,石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会对工业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然后黑龙江省的石化产品在总量、结构上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且存在着较大的缺口。这就为黑龙江省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就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极。

二、存在的问题

在总体发展向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制约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愈益明显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可能在经济运行中表现得日益突出。

(一)结构性问题

1.结构性问题的表现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结构性问题将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此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也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黑龙江省石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中具有较为明显的资源型经济结构特征。

一是石化产业中的开采业比重偏高。黑龙江省2010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工业增加值占比为50.39%,比2005年降低13.4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1.39%)高39.00个百分点。

二是石化产业中的石化产品制造业比重偏低。黑龙江省2010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比为10.27%,比2005年提高4.9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55.03%)低44.76个百分点。

三是从黑龙江省工业产值结构来看,石化产业占比较高。2010年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3.50%,比2005年降低13.9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2.46%)高21.04个百分点。

2.结构性问题的成因。一是从静态来看,黑龙江省石油资源丰富,中央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保障国家产业安全、实现赶超战略目标,进行经济布局形成的。国家先后在黑龙江省建立了包括石油、机械、军工等在内的重工业基地,进而形成了以石化工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

二是从动态来看,根据资源型经济结构的发展规律,在石油开采业的成长期往往表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就使得政府在制定的产业发展战略时过多依赖于石油开采业工业总产值对经济的拉动,缺少对石油产业中化学品制造业的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深化了黑龙江省原有的资源型经济结构。

3.结构性问题的负面影响。黑龙江省石化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固化,在经济运行中暴露出了诸多弊端,最终导致了石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凝滞,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降低且发展动力不足。

一是石油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石油的开采,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开采量和价格,这就造成了地区经济发展受外部因素导致的波动程度较大。

二是由于石油企业往往具有自然属性和国有属性的双重属性,这就导致了黑龙江省石油开采业市场集中程度过高。石油企业受到开采储量能力和市场需求总量的双重约束,产能提高速度较慢,开采业和制造业关联程度不高,中直企业的自我循环现象表现得十分明显,对与石油相关的制造业和所在地区经济带动能力较弱,不利于产业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形成。

三是根据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的发展规律,在成长期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较强。随着产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成熟期,产业结构升级将缺乏动力,石化产品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也会随之放缓,最终导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缓慢甚至也可能出现发展停滞不前的不良后果。

四是干部、群众容易形成不合理的资源价值观,部分企业仍然沿袭“等、靠、要”的保守发展思想,缺乏应有的商品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制定地区发展规划时,过分注重石油资源的开采,没有依托资源禀赋的有利条件实现价值链的延长,对黑龙江省的科技、人才、区位等资源关注度不够,产业化能力弱。

五是资源财富分配模式不合理。一段时期以来,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石油资源的占有和剩余索取权上进行较多的非理性博弈,导致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石化产业的发展问题上表现得较为敏感,同时还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外部性问题的突显。

(二)体制性问题

1.体制性问题的表现形式。一是从石化工业所有制结构来看,公有制经济比重偏高,与之相对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偏低。黑龙江石化产业2010年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为85.03%,比全国平均水平(45.22%)高39.81个百分点。与之相对的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仅占比14.97%,仅为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17.6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为96.15%、82.74%、39.15%,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11.82、19.85个百分点。

二是石化产业中中直部门经济规模偏高,地方经济规模偏低。在全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靠前的大庆油田公司、大庆石化公司、大庆炼化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中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均属于中直企业。

三是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来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在全省工业行业中仅次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列第2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分别列第21位和第25位[2]。

2.体制性问题的成因。一是由于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实施赶超战略,国家在建立石化基地的同时,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是基于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需要,尽管黑龙江省石化企业进行了公司化改造,但在经营上仍然由中直企业、中央政府直接控制,这就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强的“挤出效应”。

3.体制性问题的负面影响。黑龙江省石化产业的发展长时间以来受到体制性问题的制约,阻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甚至还暴露出了诸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悖的现象。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过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石化产业规模、效益、活力的提升。中国的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无论是在扩大投资方面,还是在创新体制方面,都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所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一定的正向拉动作用。

二是中直石化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自成体系,中直石化企业实现的大部分利润要上交至中直企业总部,其财富流出性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石化企业孤立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较弱,同时也导致了石化企业的高速发展没有带来相应的总部经济效应。

三是中直石化企业具有比较明显的垄断封闭性特征。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石化公司为例,两者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两家公司借助其对石油资源的垄断,通过与集团公司内部其他子公司的沟通、合作,形成体系内部协同发展的经营模式,几乎不需要与集团外部的其他企业相配套。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现阶段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深化石化产业对黑龙江省工业经济的推动作用,对此提出以下五点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建设成为石化产业的“中流砥柱”。在对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的贡献上,应努力追赶并最终超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形成通过开采业培育制造业,再通过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带动开采业发展的良性发展循环。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依托国家石油化工发展基地的有利地位,制定合理的石油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保证产业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中央、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依托骨干企业的雄厚实力吸引稳定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大力推进中直石化企业的中央、地方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进程。还应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石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期实现效益的提升,进而从根本上突破结构性问题对产业发展的制约。

(二)加大高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加快对石化企业技术的改造和升级

借助黑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以“研、产、学”为发展链条的技术创新机制。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的比较优势,改造提升石化产品制造业,同时健全和完善黑龙江省石油化工产业体系,进而突出石化产业在黑龙江省工业中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还要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的政策支持与中长期发展规划,打造出区域优势明显、富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就业市场的扩大。

(三)转变发展模式

加大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共建力度,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参与中直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为中直企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的社会职能。此外,地方政府还应该借助中直企业在石化产业方面的优势,组织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企业在其产业价值链的适当环节进行共同建设,共同促进产业升级合力的形成,并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为突破制约黑龙江省石化产业的体制性问题提供所有制基础,坚决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投资核准、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平等和适当的政策倾斜。在石化产业中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的化学品生产制造等领域为民营经济的高速优质发展搭建最有利的产业平台和最大限度的政策空间。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将石化产业的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以此深化黑龙江省石化产业所有制结构的转变以及中央、地方经济规模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五)延长石化产业产品链,大力推进具有高附加值的石化产品制造业的发展

逐步完善黑龙江省石化工业制品结构,占据生产环节中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条。既要关注产业链条的横向延伸,又不能忽视了产业链条的纵向发展。结合化工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生产市场前景广阔的石油化工产品,不断增强产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稳定、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弛.黑龙江省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2011,(7):119-120.

[2]张银杰.马克思的企业理论与西方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之比较[J].教学与研究,1988,(10).

[3]程恩富.问题意识与政治经济学革新[J].经济学家,1999,(3).

作者简介:张弛(1987-),男,辽宁沈阳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冉政宇(1983-),男,黑龙江五常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王海彦(1987-),女,河北邯郸人,哈尔滨商业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产业组织。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石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石油石化展会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奇妙的石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