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讲评”到“笔会”

2012-04-29潘雅频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33期
关键词:讲评笔会周记

每周,我们有一个固定的作业——周记,自由选材,自由表达,不拘一格,自由言说。

每周,我们有一个固定的活动——笔会,整整两节课,交流的作品自然是周记。

如果说命题作文关注的是训练和规范,那么周记关注的无疑是自由和个性;如果说命题作文是让学生“戴着镣铐起舞”,那么周记无疑是旷野上自由的舞蹈。显然,传统意义上的讲评已跟不上周记那酣畅淋漓的舞步。于是,“讲评”演变为了“笔会”。

每次笔会,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主角——他们是作者、读者、评论员、主持人。老师的身份也是变化的,多元的——笔会前,是策划人;笔会上,是参与者,是分享者,是点评嘉宾。有时,我也会递交一个教育故事,参加笔会。习作是一种耳濡目染,很多时候,老师的“写”是对孩子最好的指导。

欣欣然,揣着作品上路,我们的笔会开始了!

第一板块:慧眼蕙心巧选材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皆为绝妙词。”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也不缺少情趣,缺少的同样是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心留意,生活无处不在。

可是,有了生活,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定能写好作文呢?未必。一个人如果不会观察,不会发现,不会思考,那么,即使活得跟小说似的,他的内心依然是空洞的。所以说,一个人真正的写作,第一要紧的能力是发现、积累写作素材,对写作素材进行筛选组织。钱理群先生就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因此,笔会上交流的,首先是选材。

周记的题材,随意抒写,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笔会前,孩子们先自觉归类,将文章标题抄录在黑板上。不能准确归类的,我们也合并为一类,戏称:随心所欲类。当丰富多彩的文题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时,惊讶、欣喜、好奇……洋溢在眉梢眼角,这是一种无声的浸润。

笔会开始,一起大声地读过文题后,按照类别由一部分作者(一般是自我评价选材比较有特色的)简要叙述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主持人就“选材”组织大家进行赏评。赏评不能漫无目的,东拉西扯,它必须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所以,在第一次笔会启动前,我们就商量确定了选材“三境界”——真实、新颖、独特。真实是根本,在此基础上追求新颖,力求独特。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孩子,总能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经常练习、交流、赏析,孩子们的选材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习作题材自然会越来越丰富。如第十三周笔会,孩子们的作品有《拯救金鱼》、《我收到“情书”啦》、《偶遇》、《大战同桌三百合》、《小龟越狱记》、《妈妈是个手机控》、《搭错车》、《饿的滋味》、《花前留个影》、《怎一个“挤”字了得》……这样的题材,如清浅的溪流,睁着清亮亮的眸子,活泼泼地向前流淌。赏评,既是交流,更是一种学习和提高,它把孩子的视线引向生活每一角落,于是,习作题材如花,姹紫嫣红。

第二板块:小荷才露赏表达

对题材赏评完毕后,主持人公布入选“排行榜”的作品(也就是笔会前经过我批阅初评得“优”的作品)。孩子们自由选择最感兴趣的作品,然后按人气指数的高低确定哪些作品进行当堂交流。我们会投影呈现所交流的作品,同时由作者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发现优点,进行赏析,这是整个笔会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最精彩的篇章。

第十三周笔会,人气指数最高的作品是《醉酒老爸》和《我收到“情书”啦》。其中,《我收到“情书”啦》尤其引人注目——快上五年级啦,有的孩子开始萌生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愫,“情书”对他们而言是极其具有吸引力的。这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嘘,悄悄告诉你,我收到情书了!

课间,我正盯着一张白纸发呆,突然听见同桌和王书晨正围观着一张纸条嘻嘻哈哈:“哈——哈哈——洪思徐居然在谈恋爱!”

“什么?”我一个箭步冲到他们面前,抢过那张纸,快速扫视了一遍。“不知不觉我爱上了你,爱上了你矫健的身姿和动人的眼神!”不会吧!谁那么慧眼识人,对我情有独钟?

我的脸瞬间变成了熟透的红富士,心情十分复杂,有些激动,有些骄傲,有些忐忑……

我满腹狐疑地想:我大大咧咧的,是谁在暗恋我呢?我默默地将班里的男生一一琢磨了一遍,疯的疯,傻的傻,淘气包一大堆,看上去谁都不可能“情窦初开”。当然,目前为止,我也没“瞄上”谁。

冷静,冷静!我仔细地寻思着,谁跟我特别要好呢?男生排除,那么就是女生啰!

对了,学习福尔摩斯,辨字认人!仔细瞧,这字端正、清秀,娇小,可以确定,是女生写的。我像大侦探一样努力分析着,辨认着,推理着,大脑的全球定位系统锁定了好几个对象:

夏天:她的字十分端正,但没这么有力,不是!

张睿恬:她的字小而端正,但痕迹总是太淡,这封“情书”上的字却清清楚楚,也不是!

……

我聚集起所有的思维细胞,绞尽脑汁地想着,最后把目标聚焦在梅舒婷和董宇齐两人身上。

我先来到梅舒婷的旁边,把纸递给她,试探着,严肃地说:“老实交代,这是不是你写的?”

她把“情书”接过去,浏览了一遍,眉毛越皱越紧,眼睛越睁越大,脸上的神情由惊讶变欢喜,随后便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洪……洪思徐居然同性恋!你是不是太早熟了!哈哈……”我想纠正她说的话,但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这事还真够离谱的。

“怎么可能是我?”她终于笑够了,轻声说,“我——才不喜欢你呢!”

我朝她做了一个鬼脸:“哼,我反正有人喜欢呢!”然后扬了扬“情书”绝尘而去。

“董宇齐,这肯定是你写的!”我奔到了董宇齐面前,信心满满地说。

“不……是我写的!”她不时朝天花板翻翻白眼,好像上面有她的“借口稿”。

“真的?你看着我的眼睛发誓。”我步步紧逼。

“真……我还是招了吧,这是我写的。”她朝我傻傻一笑,飞快地冲出教室。

这家伙,喜欢我有什么不好的,我也喜欢她呀,却偏偏闹这么一出“情书”风波!

自由不是放任自流,在赏析这篇文章时,作为特邀嘉宾的我首先要求发言,目标明确地引领学生关注、发现文章出色的心理描写,避免出现因为对内容好奇而过多地关注有关“情书”的情节,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因为在这一板块,我们交流赏析的重点是语言表达。

在有效的引领下,学生静心品味,发现了作者细腻、真切、生动的心理描写特色。如收到情书后小小的得意和狐疑,采用的是“内心独白”的写法;对“情书”的作者进行分析推理,采用的是“推想”的写法;被梅舒婷戏谑之后做鬼脸,扬“情书”,通过写外在表现,表现出的是小小的尴尬,自我的安慰。这些心理描写,使文章灵动活泼,清新有趣,充满了童真童趣。每一个发现,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充满着拔节的快乐,使我们的笔会其乐融融。

第三板块:妙手回春共会诊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一经验,大多数孩子都听说过。但是,事实上,“改”比“写”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孩子有着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但实际作文能力与认识之间的确存在差距。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呵护,要鼓励,更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妙手回春”这一板块便是留给这些孩子的。

首先是进行“疑文会诊”。在我们班,进行会诊的文章必须是孩子自主申请的。“要会诊”和“被会诊”之间虽只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一篇“疑文”,主动申请会诊的孩子大多有着积极向上的愿望、虚心坦然的阳光心态,这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参加会诊的同学也必须是坦诚的,并抱着一份感恩的心态感谢同学提供了一个供大家剖析、练兵的实例。尊重,理解,支持,帮助,应该是写作交流过程中大家崇尚的态度,这不仅仅与作文有关,还关乎做人。

在第十三周笔会上,有8位同学提出申请,其中蒋松泽的《弟弟是个机灵鬼》入选。在这篇文章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情节,写的是弟弟为了得到碎碎冰自编自演了一场“哭戏”:“弟弟打开冰箱,抽出一支碎碎冰。妈妈一把把它夺走,放回了冰箱。弟弟见状,马上演了一出‘哭戏,揉着眼睛‘呜呜地假哭了一会儿,可惜妈妈早就见惯了他的招数,他没得逞。”

显然,这是一个相当精彩的情节,如果抓住细节对弟弟演“哭戏”的情形进行描写,弟弟的机灵会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一番思考、讨论、推敲之后,蒋松泽欣然接受大家的建议,对这一个片段进行了修改:

弟弟打开冰箱,抽出一支碎碎冰。妈妈一把把它夺走,放回了冰箱。这下,弟弟的“哭戏”又上演啦!

他使劲揉着眼圈,大声嚎着,“啊——哇——”声音极其“凄惨”,可惜紧闭的双眼里怎么也挤不出眼泪来。

妈妈瞪了他一眼:“你已经吃了三根了,还吃!”他一屁股坐在地上,蹬着腿,挥舞着手臂,“啊——哇——”的声音更响了,惹得小狗贝贝也大叫着跟他开始了合唱。

妈妈早就见惯了他的招数,板着脸,不再理他。他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地“呜咽”着,不知道是不是悲从中来,眼圈真红了。

眼不见为净,妈妈转身走了。弟弟大概觉得这回哭死了也讨不回碎碎冰,爬起来,拍拍身子,找小朋友玩去了。

显然,修改后的文章质量明显提高,顺利入选“进步榜”。

第四板块:咀英吐华细修改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笔会上,孩子们尽情地吮吸着习作的花蜜,第二次“倾吐”便在原来的起点处开始。换了一种开头形式,增添了一段动作描写,删去了几句多余的话,换了一个词语,改了一个标点……点点滴滴,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此外,还有看不见的收获——对写作的信心,积极上进的愿望,对习作精益求精的态度……

后来,我们又召开了“小果子”(郭宇涵)个人作品专场笔会,集中赏析了她的四篇周记。孩子们的心头又萌生了一个心愿——什么时候,我也能开一个个人笔会?那么,好好地读,好好地写,好好地改,咀英吐华吧!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变得圆润,不是吗?

第五板块:余韵缭绕喜展示

修改好的周记,我们有一个展示的舞台——班级博客“田田”。

“这里,是一个美丽的家园,草青青,花艳艳,还有蜂飞蝶舞,田园春意闹;这里,是一个幸福的家园,歌阵阵,舞翩翩,还有激情梦想,家园情意浓;这里,是我们共同的乐园,她的名字叫——田田!叶田田,花恬恬,心,也甜甜……”博客首页,卷首语充满着激情和温馨。

一篇篇作品下面是孩子们一本正经的评价:“语言、动作描写细致,让我们重温了课堂上的美好时光。我顶!——毛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对饱受小不点‘欺凌的你表示极大的同情哦。——流星雨”“现场细节的捕捉能力强,把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啦。投一票——小羊”……

学无止境,孩子们读文、留言、评论、回复,习作评价的互动交流,实现了多维的真情对话,学习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理解开始的。”(泰戈尔语)由“讲评”到“笔会”,改变的绝不只是一个名称。理念变了,学生由“他主”变为“自主”;方法变了,由一厢情愿的“指导”变为“顺学而导”,“以写定教”;效果变了,“写”成了一种快乐的倾诉和交流,学生情趣盎然。因为自由,因为情趣,习作之花在笔会上摇曳,烂漫而又热烈,充满着生命的芬芳和润泽。

(潘雅频,江阴市实验小学,214431)

猜你喜欢

讲评笔会周记
少年笔会
第十一届清远市三名笔会线上举行
主题式周记活动的实施与探索
金秋笔会
写进梦里的周记
金秋笔会
初中思想品德复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浅析数学试卷讲评的有效性
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构建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