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总IgE及嗜酸性阳离子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2-04-29王伟烈王景刚
王伟烈 王景刚
[摘要]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中的总IgE及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50例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中无肾损害HSP组患儿26例,HSPN患儿共24例,另选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血清总IgE和ECP浓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①HSP急性期HSPN组的血清总IgE、ECP均分别明显高于无肾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P < 0.05或P < 0.01),且无肾损害组的血清总IgE、ECP分别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②HSP恢复期HSPN组的血清总IgE、ECP均分别明显高于无肾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P < 0.05)。③HSP急性期血清ECP与血清IgE二者间呈明显正相关(r = 0.68,P < 0.05)。 结论 血清总IgE和ECP协同,均参与了过敏性紫癜及肾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及判断HSP及HSPN病情进展程度的有效监测指标之一。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清总IgE;嗜酸性阳离子蛋白
[中图分类号] R726.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1-0044-02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期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该病容易累及肾脏,故称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 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有研究发现,HSP患者中血清IgE多数升高,升高的血清IgE进一步促进炎性介质的释放,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促进HSP的发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是嗜酸粒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研究报道,ECP的变化水平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且研究还发现,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ECP明显高于无肾脏受累患儿[1]。因此,本研究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中的总IgE及ECP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50例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观察对象,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2001年制定的标准[2]。其中男29例,女21例,男女比为1.4∶1;年龄2~12岁,平均(7.2±2.4)岁。其中无肾损害HSP组患儿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3~11.8岁,平均(7.3±2.1)岁。HSPN患儿共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7.3±2.6)岁。另选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6~12.5岁,平均(7.4±2.0)岁,无感染性疾病、无器质性疾病、无发热及咳嗽病史,肝肾功能正常。上述各组的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在治疗前清晨空腹抽静脉血3 mL,置37℃水箱,保温静置凝1 h,室温下(1 000~1 500)r/min离心2 min,分离血清,-20℃保存待测。应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总IgE和ECP浓度的变化。应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提供的放射免疫诊断试剂盒及法玛西亚UniCAP变应原检测系统进行检测。且急性期与恢复期均查血清ECP、IgE的浓度变化。急性期为起病后1个月内,未经任何治疗。恢复期为经治疗后2~4个月后全部症状消失后1个月。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血清ECP与IgE间相关性比较采用直线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HSP急性期各组血清总IgE和ECP浓度的变化
HSP急性期HSPN组的血清总IgE、ECP均分别明显高于无肾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且无肾损害组的血清总IgE、ECP分别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HSP恢复期各组血清总IgE和ECP浓度的变化
HSP恢复期HSPN组的血清总IgE、ECP均分别明显高于无肾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无肾损害组的血清总IgE、ECP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相关性分析
HSP急性期血清ECP的浓度为(19.21±8.32)μg/L,血清IgE的浓度为(43.61±11.25)IU/mL,二者间呈明显正相关(r = 0.68,P < 0.05)。HSP恢复期血清ECP的浓度为(6.01±1.01)μg/L,血清IgE的浓度为(5.12±1.42)IU/mL,二者间无相关性(P > 0.05)。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HSP)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肾脏的毛细血管丰富极易受累[3]。其发病机制较复杂,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血清总IgE又称反应素,是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与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IgE通过Fc片段与靶细胞结合,变应原再与结合在一起的细胞表面的IgE起反应,从而引起了靶细胞释放生物胺及其他活性介质,炎性递质则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HSP的发病。血清ECP是嗜酸粒细胞中含有的主要蛋白,在HSP与HSPN的发病过程中,ECP通过在脂质细胞膜上形成离子通道,与肝素结合,从而使肝素失去抗凝作用,还可促进Ⅻ因子依赖的凝血作用及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这些作用均参与了变态反应性炎症过程,进而导致肾组织及其他组织的损害。本研究结果显示,HSP急性期及恢复期HSPN组的血清总IgE、ECP均分别明显高于无肾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P < 0.05或P < 0.01),且恢复期但无肾损害组的血清总IgE、ECP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ECP、IgE可能从不同方面参与了HSPN发病的全过程,二者的水平反映了HSPN变态反应炎症的活动程度及肾脏受累程度,为该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求新的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且HSP急性期血清ECP与血清IgE二者间呈明显正相关(r = 0.68,P < 0.05),说明IgE所致敏的是血中的嗜酸粒细胞和组织中的肥大细胞,IgE通过Fc片段与靶细胞结合,变应原再与结合在一起的细胞表面的IgE起反应,从而引起了靶细胞释放生物胺及其他活性介质,二者共同参与了HSP及HSPN的发病全过程。
综上,血清总IgE和ECP协同,均参与了过敏性紫癜及肾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及判断HSP及HSPN病情进展程度的有效监测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过敏紫癜性肾炎诊断及治疗规范[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4,13(4):358-359.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 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J]. 中华儿科杂志,2001,39:746-749.
[3]陈瑜,周建华,吴衡生,等. 肥大细胞和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发病中的作用[J].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407-410.
[4]冒青,王章琴,张义,等. 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免疫功能研究[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9(7):679-680.
[5]余萍莉,李秋. 过敏性紫癜肾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6):561-562.
(收稿日期:201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