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学的本质规定
2012-04-29陈钰枢
陈钰枢
摘要:童本作文教学,是以儿童的“生存、生活、生长、生命”为本位的作文教学。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必须着力让农村儿童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审视、聚焦自己“生”之环境,必须着意让农村儿童学会用自己的心灵触摸、体验、感悟自己“生”之态势,必须着重让农村儿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描绘、记录自己“生”之色彩,进而更好地保护农村儿童天性、激发农村儿童灵性、生成农村儿童个性。
关键词:田园背景;童本作文;童眼;童心;童言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60-05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儿童作文”、“童化作文”、“童话作文”、“生活作文”等实践与研究的相继出现,为作文教学特别是小学作文教学打开和拓宽了新的天地与空间,对于丰富和完善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显然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在此同时不能不引起我们倍加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与实践的指向,从总体上看,城市化的倾向可能还比较明显,至少是没有充分考虑和照顾到农村儿童的特点与需求。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觉得把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重点放在农村显得尤其必要。不仅如此,“儿童作文”、“童化作文”、“童话作文”、“生活作文”等等,是不是小学作文教学全部的不可超越的范式,似乎还不足以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样,在现有基础上探索和寻找新的作文范式,来丰富和优化整个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就成为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正是基于这种想法,笔者提出并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田园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并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开始了初步的尝试。
田园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建基于农村小学这一特殊的“田园背景”,立足于“童本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探寻小学作文教学的本质要义,试图为小学作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种本真的切合实际的思路和方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田园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不但不排斥其它范式,而且重视吸纳其它各种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思想精华和成功范式,兼收并蓄,重新构建田园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学的操作体系,进而倡导农村儿童走出狭隘的课堂,放眼农村广阔的天地,挖掘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把农村儿童当下“生存、生活、生长、生命”的现实和作文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审视、聚焦自己“生”之环境,用自己的心灵触摸、体验、感悟自己“生”之态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描绘、记录自己“生”之色彩,强调教师要以儿童眼里的真实、儿童心灵的体悟来真诚呵护原汁原味的童真之言,将儿童引入“对作文的主动追求成为表情达意和与人交流的生活必需”的理想境界,促使他们自觉产生可持续的写作动力,从而激活言语的生成,满足表达的欲望,构筑精神的乐园,享受生命的成长。总之,田园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旨在借鉴和运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反思与变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与矛盾,从而实现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与超越。
那么,什么是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它有哪些本质规定?这就是本文所要着重探讨与研究的问题。
何为童本作文教学,简言之,就是以儿童的“生存、生活、生长、生命”为本位的作文教学。以儿童为本位的作文教学,特别强调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关心、关照、关怀、关爱儿童“生存、生活、生长、生命”等发展变化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让儿童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审视、聚焦自己“生”之环境,用自己的心灵触摸、体验、感悟自己“生”之态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描绘、记录自己“生”之色彩,进而保护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灵性,生成儿童的个性,丰富与达成小学作文教学之目标。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强调的是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师生对共同置身其中的田园背景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对农村儿童“生存、生活、生长、生命”等发展变化过程中呈现的真实场域的全面考量与整体把握,让农村儿童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审视、聚焦自己“生”之环境,用自己的心灵触摸、体验、感悟自己“生”之态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描绘、记录自己“生”之色彩的时候,得以最大限度地凸显其农村特色与田园风貌,从而真正把农村小学以儿童为本位的作文教学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其保护农村儿童天性、激发农村儿童灵性、生成农村儿童个性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其丰富与达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目标的价值与功能。
要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田园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学的本质规定,至少还需要进一步明晰和厘清以下三点:
一、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必须着力让农村儿童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审视、聚焦自己“生”之环境
童本作文中所反映和呈现的世界,应当是儿童眼中的客观世界,这是童本作文最基本的要求。让儿童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审视、聚焦自己在“生存、生活、生长、生命”过程中周遭的世界,即所处环境中遇到的自认为有趣的人、事、物、景等,进而逐步反映和呈现在自己的作文中,就成为童本作文教学首先要追求的目标。这也是衡量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否以儿童为本位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一定不是童本作文。
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切不可用成人眼中的世界替代儿童眼中的世界。事实上,儿童眼中的世界与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由于成人与儿童处在不同的“生存、生活、生长、生命”过程中,其需要与兴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使得他们面对同一世界时,其看“人”、处“事”、待“物”、取“景”等的视角与范围也必然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当中当然有交叉重合的部分,但更多的时候是各有侧重的。这就必然导致儿童眼中的世界不同于成人眼中的世界。不仅如此,由于儿童认知水平的限制,使得儿童眼中的世界还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物我一体”的世界,甚至是“模糊不清”的世界,但这却是儿童眼中真实的感兴趣的有意思的世界,由此更能在作文中体现出自我“生存、生活、生长、生命”的本来面目。
如果我们硬把成人眼中的世界塞给儿童,就有可能导致在成人看来是“趣味无穷”的人、事、物、景等,而在儿童眼里却是那样的“枯燥乏味”。小学作文教学中,成人的经验“烙印”和眼光暗示,尤其是教师教学中有意或无意的“逼迫”,正在逐步消磨儿童对作文的兴趣,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只有“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看到“儿童眼中的世界”,进而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审视、聚焦其“生存、生活、生长、生命”过程中周遭世界的各种状态与变化,并将之反映和呈现在自己的作文中,从而实现童本作文教学的目标。
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还需要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述基础上,特别着力关注农村儿童“生存、生活、生长、生命”之环境,即置身于“田园背景”中的儿童及其发生的人、事、景、物等,这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儿童眼中的世界是有别于城市儿童眼中的世界的,这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加区分,以农村儿童为本位的作文教学将难以落到实处。当然,在现代社会特别是交通十分发达的今天,我们不能说农村儿童的眼中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没有车水马龙的公路,没有人山人海的市井,没有色彩斑斓的灯光,但农村儿童的眼中更多的还是阡陌相通的田间小路,星罗棋布的小河小溪,随处可见的鸡鸭猪羊,春天绿油油的麦苗,秋日黄灿灿的稻穗以及伴随其间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等。惟有进行如此地关照,并努力让农村儿童将这些内容化作笔下的文字,才是真正以农村儿童为本位的作文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努力从一般作文教学的视角,帮助儿童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审视、聚焦自己“生存、生活、生长、生命”之环境。对于如何观察、审视和聚焦,我们当然要进行方法上的具体指导。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农村儿童慧眼洞察生活的自觉意识和体察细微生活的主动能力。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注重引导儿童回眸其当下正在发生和进行的“生存、生活、生长、生命”之旅,不仅让农村儿童用眼睛去看“生”之表象,更要积极调动他们身体的其它器官,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听一听,想一想。同时,要尽量开放和拓展学生观察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他们学会多角度、深层次地细致观察,进而审视事物的细微之处,辨别事物之间的细小差别,发现事物的不同变化,找准事物的不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作必要的聚焦与梳理。只有经历摄取、审视、筛选、聚焦后的生活经验才可能成为儿童的写作素材,这样,他们才能“写出属于儿童自己的阳光作文,它是对儿童生命的尊重,是对儿童主体地位的认可,是儿童进行心灵对话、表达真情、学做真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1]。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
二、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必须着意让农村儿童学会用自己的心灵触摸、体验、感悟自己“生”之态势
童本作文中所反映和呈现的世界不仅是儿童眼中的客观世界,更应是儿童心中的主观世界。让儿童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体验、感悟自己“生存、生活、生长、生命”之态势,其目的就是帮助儿童实现由眼中的客观世界转换为心中的主观世界,进而把自己的心声与情感反映和呈现在自己所说之话和所作之文中。这也是判定是不是童本作文的一个重要标准。人们常说,“言为心声”、“情动辞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的所言之“声”,所发之“辞”,总是和主体的心灵与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成人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能说假话写空文,而儿童的天真与单纯则常常是“童言无忌”的。儿童纯真的心灵就像水晶一样澄澈透明,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虚伪掩饰,完全是对自我“生存、生活、生长、生命”的真切感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如果我们不能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关注这一点,并通过恰当有效的指导,真正让儿童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体验、感悟自己“生”之态势,进而帮助他们实现“言为心声”、“情动辞发”的目标,就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蹂躏儿童本位、践踏童本作文。
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之所以必须突出让农村儿童学会用自己的心灵触摸、体验、感悟自己“生”之态势,是因为儿童眼中的客观世界与儿童心中的主观世界往往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首先反映在不同儿童的身上,即使他们周遭类似的客观世界,但由于各自的情感与个性的不同,使得他们真正由心灵触摸、体验、感悟到的客观世界,与在此基础上反映和呈现的主观世界,常常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次,还表现在即使是同一个儿童,由于他所处环境的变化乃至情感与个性的发展,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与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中由心灵触摸、体验、感悟到的客观世界,与其反映和呈现的主观世界,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既然如此,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就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以农村儿童为本位的意识,凸显不同个体儿童的独特个性与不同情感,不仅要使农村儿童触摸、体验、感悟到的“生”之态势具有田园风光和农村特色,而且要使农村儿童在触摸、体验、感悟“生”之态势过程中放飞心灵、释放情感,从而使其作文足以反映和呈现农村儿童生存的意义、生活的韵味、生长的快乐、生命的灵动,真正让农村儿童做到“我口述我情”,“我手写我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
由此看来,我们所倡导的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就不仅要关注农村儿童“生存、生活、生长、生命”过程中的外在的物质世界,更要关注农村儿童“生存、生活、生长、生命”过程中内在的精神世界。其实,让农村儿童触摸、体验、感悟其“生”之态势的过程,就是让农村儿童开启自己心灵天地、洞察自己情感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持续与联动,必然会唤起与激发农村儿童作文的欲望和冲动。面对这个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尊重和呵护农村儿童这种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作文“欲望和冲动”。“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有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进而使得他们的内心总是充满了很难让成年人理解的那份“情愫”。一旦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儿童的作文就会遮蔽童心,失去童言,更远离童真。为此,我们在童本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用理解的心情、宽容的心态去审视、关爱、肯定儿童个性化的作文,让儿童真正获得心灵的解放,思绪的放飞,作文的自由。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闪耀着“童本”的光辉,进而“展示生命的原生态,让学生的每一个词语都镀上自己的灵光,染上自己的色彩;让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让整篇文章都闪耀自己的思想光芒,打上自己的人格烙印,弥漫自己的呼吸气味,真正成为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对话,使学生的作文绽放出个性化的绚丽花朵”[2]。这也是童本作文必须始终坚持的理念与目标。
三、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必须着重让农村儿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描绘、记录自己“生”之色彩
童本作文不仅要求小学生的作文所反映和呈现的世界,必须是儿童眼中的和心中的世界,而且同时要求用儿童的语言来反映和呈现儿童眼中的和心中的世界。小学生的作文是否运用了儿童自己特有的本真语言,是否充满“童言稚语”,这是衡量和判定小学生的作文是不是童本作文的一个外显标志。小学生的作文是儿童所作的文,儿童作文理所当然是用儿童的语言写成的,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却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翻开小学生的作文,充斥其间的“家长语言”、“教师语言”等“成人语言”比比皆是,“一遇到高兴的事就‘一蹦三尺高,一受到表扬就‘比吃了蜜还甜,一着急就‘好比热锅上的蚂蚁……多少会开口的生命患了这么可怕的‘同语症”[3]。这或许就是由于家长特别是教师的过度指导造成的。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从审题、到选材、到写作,直至修改,都有“严格的标准”规定着儿童的作文,“精耕细作”的指导可谓“精益求精”。在教师“统一规范”的要求下,儿童的作文思维就在固有的程式中僵化了,儿童的创新意识在圈定的模式中淡化了。这样,儿童就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话语体式。生动的“童言”变成了常见的成人话语的复制品,原生态的“稚语”就这样被成人的话语给“风干”了,由此,儿童语言的天性被抹杀了,语言的灵性被泯灭了,本该充满个性与灵气的儿童作文成了同一“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机械产品。鉴于这个严酷的现实,让儿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描绘、记录自己“生存、生活、生长、生命”之色彩,就成为童本作文教学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潘新和教授曾经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是语文天才。教师要善于发现、顺应、养护他们言语的天性与个性、潜能与才情,让他们的言语生命得到最大的发展,从而使他们得到归属感和尊严感。”[4]在这里,童本作文教学,倡导的就是让儿童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表述、描绘、记录自己“生存、生活、生长、生命”之色彩,其实质也就是潘先生所强调的“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儿童言语生命的天性和野性,决定了他们“有话总藏不住”,我们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描绘、记录自己“生”之色彩的时候,千万不要仅仅以“思想是否健康、立意是否高尚、表达是否规范”等看似“合情合理”的要求去规约、束缚、牵制儿童的作文。当然,这不是说这些东西不重要或无需关照,而是说在儿童作文刚刚起步的时候,如果我们“求全责备”,反而会妨碍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乃至扼杀儿童作文的欲望和兴趣,那就得不偿失了。这样,无论儿童的作文语言如何,只要是直抒性灵,自然流淌所思所感,就应该值得肯定,因为这毕竟是他们心灵历史的写照。在这样的作文氛围中,儿童表达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虽然他们的作文中可能不见华美的辞藻,但一定会促使他们句句发自内心,段段彰显情感,篇篇充满个性。
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之所以必须着重让农村儿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描绘、记录自己“生”之色彩,是因为农村儿童正在经受着城市儿童语言的影响乃至“逼迫”,而逐渐放弃自己语言的“乡土底色”和“田园韵味”。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如果长此以往,农村儿童的作文语言就会“附和城市”而“鄙视农村”,就会远离其“生存、生活、生长、生命”过程与发展的环境。显然,这样的作文是完全背离以农村儿童为本位的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的要求与宗旨的。因此,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就必须切实重视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诚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一体化已经不可避免,但是现实条件下的城乡差别仍然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在短期内很难消除。这就决定了城乡儿童“生存、生活、生长、生命”的言语环境必然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用城市儿童的语言来替代农村儿童的语言,不仅是对农村儿童的歧视,更是对童本作文的背叛。
既然如此,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农村儿童那种富有“乡土底色”和“田园韵味”的“缪斯语言”,让他们作为天生“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的灵性与个性得以发扬光大。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农村儿童在自己的这块自留地里,根据自己在农村特定时空“生存、生活、生长、生命”的经验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描绘、记录,让作文成为农村儿童张扬个性、开发潜能的舞台,切不可以自己的喜恶和语言习惯来框定和暗示儿童的作文语言,进而使农村儿童的语言表达饱含农村趣味,富有农村意蕴。其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农村儿童实现自我言语生命的价值认同,提供机会给他们进行言语实践与运用,并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生长自我言语生命的平台,让他们在丰富的言语活动中挺立言语人格,催生言语智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独特的话语系统,他们用这套话语系统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我们要尊重儿童这套话语系统,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肯定他们的‘童话,欣赏他们的‘童话,鼓励儿童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去。不要急于教他们那一套成人化的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而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真实生活。”[5]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强调着力让农村儿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描绘、记录自己“生”之七彩本色,也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是“人本”、“生本”思想与理念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操作化,特别强调从农村儿童生存、生活、生长与生命的实际出发,不仅着眼农村儿童当下的眼前的生存、生活、生长与生命,而且面向农村儿童未来的长远的生存、生活、生长与生命,更加注重农村儿童全面的立体的生存、生活、生长与生命。无论是作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作文教学形式的选择,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农村儿童生存、生活、生长与生命需要的满足,都必须推动和促进农村儿童生存、生活、生长与生命风帆的扬起,都必须拓展和延伸农村儿童生存的宽度、生活的厚度、生长的力度与生命的高度。这是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应然目标与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潘文彬.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9.
[2][3]杨丽芹.放大过程 快乐作文——以《螺蛳》习作指导为例[J].教学月刊,2012(3).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
[5]周翰婷.用童心写童言的习作指导.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2010-11-18.
Essential Prescription of Children-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in
Rural Background
CHEN Yu-shu
(Tongzhou Hero Primary School, Nantong 226363, China)
Abstract: Children-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is based on children's survival, existence, growth, and life, while such instruction in the rural background must strive to teach children in the countryside how to observe, examine, and focus on the environment of their existence with their own eyes, how to feel,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d their state of existence with their own souls, how to express, describe, and record their colors of existence with their own languages, and furthermore children's nature can be better protected, their spiritualism activated, and their personality generated.
Key words: rural background; children-based writing; children's eye; heart; spe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