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与理想社会
2012-04-29牛华勇
牛华勇
让我们细数一下美国人的各项发明,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做實用主义:麦当劳、肯德基、手提电脑、视窗操作系统、家庭汽车、好莱坞电影、可口可乐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这些看似不同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简单实用、价钱公道、方便快捷,总之,都可以很快被市场接受。
美国人把简单实用的理念发挥到极致,用最普通的逻辑,取得了最大程度的商业成功。他们非常了解一个浅显的道理:深刻的思想和高雅的情趣往往不是取得收入的最便利方法,如果沒有足够多的收入,思想和情趣最终大都会演变成虚伪的矫情。
新文明升华出实用主义
几千年的文明和几百年的文明相比,会有些年头上的优势和值得为之自豪的诸多亮点,尤其是那些为了维护某种秩序而形成的强大规则。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年轻的文明,由于少一些条条框框,经常有古老文明无法企及的创新之处。古老文明面临的考验是,那些遵守了千年的古老戒律,是烙在了心里,而不是写在纸上。那些内心的暗示,会让同样的问题一再被追问,会让历史一遍一遍重复,而你却难以走出自己的宿命。
当然,并不见得所有的新文明都会有创新发生,也有新大陆的开发还不如老帝国的例子。关键还是要看创建新文明的一群人,是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生活方式,前面是怎样的情景和际遇,选择了怎样的精英群体作为领导者,以及达成了怎样的价值观共识。整个文明变成一个统一而开放的体系,将面临的问题演变成创造机会的手段就是幸运的;在矛盾和争吵中沉沦,将问题放大成无法解决的社会毒瘤就是不幸的。
在二战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用主义显示出其不可阻挡的魅力,欧洲各国无不深谙此道。说起来,几乎每个欧洲国家都不是一般地自命不凡,陶醉于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成就。但他们也知道形势比人强的道理,尝试着在很多情况下放下自己的身段和成见。从煤钢联合体到欧盟的尝试,是他们决定放弃偏见共同面对的成功例证。面对已经完全被美国主导的世界,他们选择承认自己的失败,在商业上,在保留自己传统的同时,逐步接受美国人的诸多模式。
重新呼唤理想之光
同欧洲相比,美国这样的年轻国家,更容易把实用主义贯彻到底。二战后主要的商业创新几乎都来自美国,无论是产品的,技术的,还是制度的。他们胜在尊重个体,思维简单。和欧洲及东亚的卫道士传统相比,他们把利益看得很重,而且,更重要的是,敢于直接表达。
近百年前,胡适就说“多解决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直到1979年,我们才理解了这句话,并将其付诸实施。我们及时地走向了实用,放弃了那些虚无缥缈的标准,转向以富裕与否来判断成功。
其实,在我看来,中美两个龃龉不断的竞争对手之间在文化上的共同之处,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而其中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对实用主义的理解和贯彻。大家都沒有太多无法逾越的原则,主张忘记过去(虽然美国其实沒有太多过去可供忘记),看准眼下,拼命工作努力赚钱。实用主义给美国人带来的是资本和商业的游戏,在追逐中寻找快乐。中国人从中得到的是三十年近百分之十的经济增长,无论你高兴与否,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都已经因此改变。
近代以来,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和革新势力,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出现,追逐的往往都是充满浪漫情怀的理想社会,到近三十年才发现,社会发展和夫妻过日子一样,除了美好的爱情,更多的是吃喝拉撒、柴米油盐。不过,又三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却不得不注意到,不再缺衣少食的日子,单靠柴米油盐,已经无法再填满我们的生活。再往前,重新探讨未来的理想,恐怕是必须要开始考虑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