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所见“礼”之作用浅谈
2012-04-29向伟
摘要:礼是《论语》中频繁出现的概念,也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概念之一。文章在对《论语》全文重新分类编排归纳的基础上,对礼的作用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概括。
关键词:《论语》;礼;作用
礼是《论语》中频繁出现的概念,也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概念之一。礼的作用有哪些呢?从国家角度来讲,礼可用于吏治,可用于国家层面的宏观治理;从个人来讲,礼有利于个人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培养人才,使人立足于社会。礼的这些作用以达到“和”为贵。
一、礼可用于吏治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主对待臣下的方式是合礼。朱熹说“二者皆理之当然”,因为“吕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礼之不至。 尹氏曰:‘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君与臣之所以在一起,是因为一个义字。要维护这一义,作为君主的对待下臣须用礼来维护下臣的尊严和利益,以换回臣下对于君主的忠心。这样,君臣之义就明了。
二、礼可用于国家层面的宏观治理
“子曰:‘能以礼让爲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爲国,如礼何?”孔子认为,可以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遵循着“礼让治国”的精神。如果不以礼让来治理国家,“礼”就是没什么用的虚文了。对于这一点,孔子多次地强调。“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如果在上位的人若遇事依礼而行,就容易使百姓听从指挥。一方面君主以礼而行,会直接维护百姓的尊严和利益,另一方面,君主以礼而行,百姓就有一个“法”,知道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就会国泰民安了。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孔子认为即使其他方面都做到了,但是不依礼而行,不依礼来治理百姓,还是做得不够好啊!
三、礼有利于个人的品德修养
仁为品德之大端,孔子非常强调礼对于仁的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认为礼是一个人内在仁德的外化,如果一个人不持守仁德,那礼仅仅就是虚文罢了。因而作为个人需要通过学礼、守礼,把礼的精神通过礼的学习和实践内化为自己的品德修养追求,养成仁德。孔子还非常具体地谈到了礼对于各种品德的意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爲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恭、慎、勇、直这四种优良的品德,如果不依靠礼的节制,就会走向极端,反而带来危害。正所谓“无礼则无节文,故有四者之弊”。所以礼对于各种品德的养成和完善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礼有利于培养人才
孔子非常注重用礼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可以算是孔子教育内容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让学生广泛地学习各种文献,以增长学识,丰富见闻,另一方面,还要用礼来约束学生,使其学有所守。最终这样的人才才会有益于社会和国家。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德才兼备”的思想。如果仅仅是“博学于文”会怎样呢?“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那就会“汗漫”,就会使学生离经叛道。所以,培养人才绝对不能离开礼。故孔子即使是对最贤良最宠爱的弟子颜回,也很是注重礼的教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关于礼的作用,孔子说得很多了。但是这些作用的效果是什么呢?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所谓“和”,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为什么礼的作用以和为贵呢?朱熹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礼是自然规律,是人的行为规范,既然礼源于自然,作为礼的用自然以自然为贵。
综上所述,礼的作用,从国家角度来讲,礼可用于吏治,可用于国家层面的宏观治理;从个人来讲,礼有利于个人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培养人才,使人立足于社会,以达到“和”为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作者简介:向伟(1989-),男,湖南湘西人,武汉大学文学院人文科学试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