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指数生活
2012-04-29张璐晶
张璐晶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置身于一个充斥着指数的时代。谁都躲不掉。
国家统计局会定期发布关于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数,如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MI(采购经理指数)等。
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指数,如上证综指、恒生指数、黄金指数等,每一分钟的变化,都会让人心跳不已。
各个行业协会也纷纷发布相关指数:如“房地产价格指数”、“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基金会透明指数”等等。
公司、研究机构、媒体等也不断研制出各种指数并积极发布,如“央视财经50指数”、“淘宝指数”等。
无论你是不是财经从业人员,一些专业或者不专业的指数,你早已耳熟能详:二季度GDP增速符合预期吗?8月CPI会像以前一样“2”吗?上证综指,“钻石底”还是“暂时底”?
古人出门先看黄历,我们先看指数。今年8月,当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CPI同比上涨1.8%、创30个月新低时,据说,老大妈在买菜时都会看看青菜豆腐当天是不是降价了。当然,老大妈有些失望。
我们早已习惯关注各种指数,习惯被各种指数指导,以衡量、判断、改变自己的生活,只到某一天。
最受争议的指数
——中华民族复兴指数
今年8月,一份关于“中华民族复兴指数”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集体吐槽。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完成了总任务的62.74%和中国将于2049年进入第一世界的结论,网友乃至业内专家都纷纷对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提出异议。
面对各种质疑,报告的发布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信心满满。
杨宜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复兴指数的研究“要在世界范围内看”,自己所选取的指标和数据都是“国际可比性的数据”。比如教育,杨宜勇表示,从中国的全民受教育年限来看,中国的教育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是可以的,普通人感受的乱收费、上学难,并不在这个研究的范畴之内。医疗也一样,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4.8岁,比许多国家都长,普通人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也不是“国际可比的指标”。
总而言之,这是一份“更加宏观的、有国际可比性”的报告。何况这份报告的编制还没拿国家一分钱,只是他和同事两个人业余自发的研究。
对于未来在没有资金或拨款的情况下是否还会继续监测?杨宜勇直言:“陈景润当年做研究也没有拨款,研究肯定要做,但是不着急,不能老监测,过个3~5年再做一次。”
解释归解释,较真的网友们还是对复兴的内涵、指标的选用是否客观等问题继续存疑。一些从事指数研究的专家也表示,科学研究不要提一些花哨的概念,不能浮躁。
既然“中华民族复兴指数”只是一份两人参与的“业余爱好”之作,在一番喧嚣之后,对于它的争议将逐渐冷却。但由此引发的公众对于指数研究的好奇并没有停止。
除了CPI、上证综指等众所周知、专业的指数外,还有哪些重要指数?谁在研究?研究什么?目的是什么?
最敏感的宏观指数
——中国经济景气指数
为中央政策的预调微调提供数据依据
中国经济景气指数由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定期发布,包括先行指数、一致指数、滞后指数和预警指数。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景气指数的目的是分析经济的短期波动,GDP没有月度的反映,景气分析就是监测短期波动也就是需求的变化。通过对经济波动未来走向的预判,进一步为中央政策的预调和微调提供数据依据。
简单地说,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要采取相反方向调控,经济可能要大起的时候,给它压一压;经济有可能大落的时候,给它提一提”。潘建成说,比如觉得经济可能有大的下滑趋势,我们可以建议货币政策相应地放松一点,流动性放松一点,利率降低一点,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一点等,这就是景气指数分析的意义。
对于最新一期7月份的景气指标,潘建成表示,现在经济情况还比较复杂,经济还处于下滑的过程中,但未来下滑趋势趋缓,三季度见底,四季度回落。“总而言之,4个指数综合反映中国景气指数,要综合看,也还有继续改进的空间。”
最流行的指数——民生指数
会成为考核官员的标准吗
当政府的唯GDP论饱受争议之时,关注民生动态的民生指数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机构、甚至各地政府争相研究的对象。
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由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牵头、全国人大财经委立项的民生指数课题组。吴晓灵此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做此课题的初衷是“希望各级政府重视民生,而不仅仅是GDP的增长”,报告有可能在2011年底发布;后来则表示,指标还不太完善,要再做一两年努力之后,再向社会公布。
一位参与过该课题研究的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吴晓灵带领的课题组所涉及的规模非常庞大,有主观调查还有客观统计,而且全国31个省份“求全求美,所以目前还很难做出来”。
今年6月,由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进入公众的视线。
该报告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是北师大第二次发布民生发展报告,报告侧重对中国省级民生保障与改善进行横向比较。该指数构建了三大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62个四级指标,并对全国除港澳台、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民生发展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
从今年的调查情况看,综合排名前五位的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天津,云南、甘肃、贵州则位列最后三名。
除此之外,一些省市也开始研究和发布自己的民生报告。2009年,浙江省统计局率先公布了省级民生指数。2011年下半年,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也发布了“广东省城镇基本民生评价指数”。
唐任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各省份发布的报告是立足在本省份角度的研究,和学者们着眼全国的民生报告肯定不同。各省份作的报告,好处是既着眼本省份发展,也是对民意的一次很好的主观调查,“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份往往更关注民生”。
对于民生指数是否可以成为取代GDP,成为政府考核政绩的又一标准,学者们的态度各不相同。吴晓灵曾明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研制民生指标,并不是要作为一种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更多的是需要社会舆论来解读。吴晓灵甚至表示最终结果“不搞排名、正向激励”,以平均值的形式由各省份和社会解读。
对此,唐任伍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未来民生指数就应该纳入政府评价指标,以民生指数考察官员,抛弃唯GDP论。因为民生指数更能反映一个地方民生发展的质量,而且未来的民生发展指数,要做成一个综合指数,既要有经济增长,也要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果一个地方真的是唯民生崇拜的话,那它真是一个为老百姓服务的政府。”唐任伍说。
最环保的指数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
“这点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气候问题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份关于地方政府在资源节约等方面的考核指数应运而生。今年8月,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编制的2011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发布。
报告负责人、北师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该项目旨在通过对55种指标的分析,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分成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部分并排序。
“报告现阶段并不会成为考核官员的硬指标,但却是中国在建立一套自己的绿色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体系的探索。”李晓西告诉记者,在最新的报告中,北京、天津、广东三省份名列2011年中国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前三位,而深圳、海口和克拉玛依则排名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指数前三。排名最后三座城市则为郑州、兰州和西宁。“事实上,绿色发展指数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这点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李晓西说。
近期“最受重视”的指数
——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
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体现
今年6月,中央文明办发布的《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这个指数可谓是近期各省份政府最“重视”的指数。
据悉,该指数共设置了5个测评类别,分别是精神文明重点工作、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活动、公共关系。2012年度新版测评标准总分为100分,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组将采取明察与暗访结合的方式,对照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活动、公共关系和重点工作等共计30项95条考核内容对申报城市在7—8月间进行走访和调查。
一时间,各地政府网站、地方媒体的头版头条都出现了关于“狠抓”、“全力备战”、“再迎大考”甚至是“落实责任,努力高分通过”的标语和会议。某市领导在动员会上表示,“测评组是带着放大镜来的,一把尺子量到底,没有变通的余地”,激励与会人员,要重视检查、充分展现城市形象。
各地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这次检查,据知情人士透露,根据中央文明办“一年一测,三年一评”的考核模式,全国所有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每年都将进行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本次测评结果将纳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测评成绩,直接关系到2014年申报城市能否参选全国文明城市,而全国文明城市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政府政绩的一个重要体现。不过该人士也表示,文明程度的评定不同于经济指标的考核,可以注水的空间很大,要从实际上真正提高城市的形象,还是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而不是突击应付检查。
国际知名指数
道琼斯指数
编制于1884年,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使用最广、最有影响的股票指数,由4种股价平均指数构成。
标准普尔500指数
是记录美国500家上市公司的一个股票指数,1957年开始编制。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是散装原物料的运费指数,是国际航运业兴衰的晴雨表,能反映出国际贸易的景气程度。
富时100指数
是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最大的100家公司的股票指数,是英国经济的晴雨表,欧洲最重要的股票指数之一。
美元指数
是衡量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化的一项综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