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公司在毁灭价值
2012-04-29钟林
钟林
到下个月30日,就是创业板的开板三周年。按照相关规定,三年前首批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就可以在二级市场减持,虽然这种减持仍需分若干年、按持股总额的不同比例逐年分批减持,但这毕竟还是意味着进入创业板的“全流通时代”。
面对创板控股大股东的减持洪峰,深交所在不久前出台新规,规定控股大股东减持股份可能达到或超过公司股份总数5%的,“应当在首次出售二个交易日前刊登股份减持计划公告”,这等于是明文规定,控股大股东的撤退逃跑等减持计划,需提前两日公之于众。
此新规被二级市场解读成是维护中小投资人权益之利好,理由包括:1、强化减持股份的信息披露,对实际控制人减持进行相关约束;2、因为当下股市严重低迷,监管当局或许不愿看到大量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的大量减持;3、一旦知悉大股东要溜号(减持公告),我等中小投资人可以有两日的时间提前决定,究竟是否需要抢在大股东之前,提前溜号走人?
二级市场之所以会这样看待这份有关减持的信息披露新规,盖因为监管部门长期以来的股市政策与实际做法,都被视为,在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圈钱与坑害投资人服务、是在为集资人服务,而完全漠视中小投资人的存在和权益保障。创板也被骂得狗血淋头,被骂成是“杀猪板”和“割肉板”等。总之,二级市场的普通投资人极难从创板上赚到钱,只会亏蚀和干瞪眼。
对公司控股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多一些规则上的限制、甚至严格规管,似乎言之成理,看上去也在顺应二级市场的民意。因为前者就是股市上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又是强势阶层;又能极其充分地掌控本公司的未来趋势、与当下的所有内幕信息。
但股市得以长久运行的核心是“三公”:公平、公开与公正。很显然,这一新规定就是专门针对公司控股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而来。如果单独仅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人规定一些专门的限制、却对更多的机构大户不曾或较少限制及制约,这种制度的“公平”本身,就非常值得严重质疑。
很多炒过创业板股票的中小投资人不时都会大发感叹,这类股票太不好玩、更不好炒,一路充满着辛酸,甚少喜悦。因为其波动幅度大、机构们舞高弄低的手法极其凶悍、老辣,远超主板和中小板;尤其是绝大多数股票的中长期走势都是一路向下、惨跌不止。其实,仅仅只是辛酸还好一点,多数创业板公司都在制造社会财富严重缩水、甚至毁灭的奇迹。
创业板公司的“五高”(高发行市盈率、高发行价、高估值、高风险和高超募率)等,究竟是怎样发生,由谁创造出来的?还包括究竟是谁在从中渔利?创业板公司对此肯定不会认帐,他们无一例外的都会将责任推卸给二级市场,说这是股市中机构和个人的搏傻所致。
监管当局对此更不会担责。他们会说现在发行与定价(除审核制以外)都已经是市场化,市场说了算,“五高”与证监会何干?那么,这就非常奇怪了,二级市场一方面在厉声痛斥“五高”,一方面又在乐此不疲的制造“五高”。到头来,绝大多数中小投资人都是亏蚀累累,究竟谁才是罪魁祸首?
在过去三年中,A股创业板并无所谓科技创新之类的重大奇迹发生。当初国人所热切期盼的中国版苹果或微软等伟大公司,全部都是纸上谈兵、或者是做梦娶媳妇,都是一些大忽悠们所炮制的广告词。
最新的中期财报显示,创业板公司整体盈利状况首次出现负增长。整体纯利率降至14.25%,创下自2009年开板以来的新低。创板中期业绩亏损的公司家数从2010年的1家、到去年的2家、再到今年的9家;加上今年中期业绩按年大幅倒退的数十家公司,“上市即业绩变脸”的丑恶现象,在创业板上正在发生从点到面的大幅度变化。这些才是拉低股价、毁灭财富的最大祸首。
大量统计数据都在显示创业板公司的高管们,皆如亡命徒一般的疯狂减持套现,却为何极少听闻有增持的故事发生?且第一批28家公司中,流通市值已跌至10亿元以内的,至少有12家,最小的宝德股份,流通市值只有2.51亿元,为何却没有发生收购的故事呢?都在说公司高管的增持与减持,代表其是否看好公司的未来。现在是能跑的早就溜之大吉,高管看不看好自家公司,还用赘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