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年代的“口红商品”
2012-04-29李光斗
黑格尔说,一切事物本身都是存在矛盾的。大萧条也不例外。“口红效应”是大萧条的伴生现象。其实,在灰黑的萧条年代,并不只存在这一抹红色。萧条时期,消费者最大的变化一是金钱减少,一是压力增加。此时有助于消费者省钱的商品,以及有助于消费者抗压疗伤的商品,也就成为了能逆市而上的“口红商品”。
“口红商品”一:省钱型商品
遇上经济大萧条时期,食品消费金额大幅压缩,但食品总消费量不可能减少。于是消费者便都盘算着不买价格贵的肉、面包,而多买廉价的土豆,导致土豆需求量上升。1845年,爱尔兰发生饥荒,土豆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商品。
除此之外,因为经济不景气,大家都减少了出去吃饭的习惯,导致一些诸如微波炉之类的家用小电器业务量猛增。一些精于烹饪的高手,更是计算出,烹饪同样的食物或蒸同量的米饭,微波炉比电磁炉节能65%,比天然气节能40%。当收入预期越来越不乐观的时候,多使用微波炉成为人们省钱的妙招。
“口红商品”二:疗伤型商品
过去几十年,美国遭遇过7次经济不景气,其中有5次让当年的电影票房急剧攀升。每当华尔街变得惨不忍睹,美国各大媒体就纷纷开辟专版,向公众推荐适合危机时期观看的“疗伤影片”。美国报纸在评论迪士尼的《贝弗利拜金狗》、《歌舞青春3》,派拉蒙梦工厂的《马达加斯加2》时说:“人们尖叫!大笑!它们真是疗伤的良药。”
人们渴望逃避和解脱的需求嗷嗷待哺,忙坏了各大电影制造商,他们日以继夜、煞费苦心地编剧。其中诸多疗伤效果奇佳的儿童类、喜剧类、浪漫类、励志类影片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经典。儿童类影片:电影《一月船长》中的童星秀兰·邓波儿,为大萧条时期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带来了欢笑。1936年罗斯福总统公开表示:“只要我们有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会安然无恙。”
喜剧类影片:19世纪30年代,卓别林用《城市之光》、《摩登时代》慰藉消沉的美国。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周星驰通过一部《喜剧之王》坐上了东方喜剧的王者之位。2009年,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票房收入突破3亿元。
浪漫类影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泰坦尼克号》一举创下票房新高,赚走中国人10个亿。
励志类影片:经历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及二战的破坏,一部传世的励志小说《老人与海》被翻拍成电影,风靡美国,犹如一支强劲的兴奋剂。
温故历次的萧条,回归当下的境况,电影人都跃跃欲试,企盼着能赶上电影业再一次的良机。而随着休闲娱乐的多元化,互联网、电子游戏等也都加入了“口红商品”的行列。图书出版、职业培训等行业,同样有逆境上扬的表现……
经济危机终归还是有温情的一面。经济增长放缓了,人们可以谈谈情,唱唱歌,跳跳舞,回归一下家庭,重温一下自然。而企业则可以在这其中寻找商机,创造一只能让人们心仪的“口红”。
妙语
经济危机终归还是有温情的一面。经济增长放缓了,人们可以谈谈情,唱唱歌,跳跳舞。而企业则可以在这其中寻找商机,创造一只能让人们心仪的“口红”。
李光斗
知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创始人
www.ceweekly.cn/special/liguangd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