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国创业那一年

2012-04-29武平

创业家 2012年4期
关键词:硅谷博士

武平

曾记得在美国硅谷斯坦福大学旁的一家书店里看过一本书,讲的是如果你要开始创业,其实考虑没有那么多,就是回答要做还是不要做的问题。

当心底的涟漪被搅动时,作为一个有创业冲动的人,会想到许多创业起始要考虑的问题:团队、资金、市场、商业模式, 技术(对技术创业者),差异化及竞争优势等。但其实作出要创业那个决定才是最关键的。

我作出回国创业的决定是在千禧年。

在20世纪末互联网泡沫达到最高潮之时,有一个危言耸听的话题天天挂在人们的嘴上,这个话题就是千年虫(蟲)。因为在20世纪,人们在开发各种电子芯片、电脑软件、应用程序、电子系统之时,大多没有考虑在系统中预留纪元19xx,而是直接用xx年,这在现在的美国入境表格上仍看得到: xx日xx月xx年(准确的应该是xx日xx月xxxx年,中国的入境表格就很正确)。相当于人类自己给自己埋养了一个病毒害虫。人们担心在2000年来临的那个时刻,所有的电子产品对年度的识别出现问题,可能导致银行系统混乱,账户失控、飞机失事、车船故障以及电脑失灵等失控状态,人类也许面临巨大的不可预知的灾难。

怀着比现在对2012还要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千禧年,从来也没预备在这一年要特别做什么,安安稳稳就好。但一切似乎注定是要发生的。

我对回国的关注源于1999年对国庆50周年大庆的关注,离开中国10年,突然发现祖国已发生巨变。 于是过去的年少轻狂突然转回脑门来。莫名地做起了让妻觉得我发烧的事。妻起初的反应是,买几件红色衣服,本命年里不能出乱子。

我去旧金山中国领馆事借了他们全部的库存国旗,用刷院墙的刷子,蘸着浓浓的油漆写出了一条10米长的横幅“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踢”,带着不到七岁的大儿子,约了近百个在硅谷工作生活的朋友,就去了女子足球世界杯的中国队开场赛。没承想中国队踢得气势如虹,以2:1横扫欧洲强队瑞典,我们摇旗呐喊,好不自豪,连美国主流媒体也注意到平时比较沉默的华人的出格表现,第二天,硅谷大报《圣何塞水星报》头版把我们这支拉拉队的雄姿定格在头版正中位置。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一路跟着中国女足的脚步,到洛杉矶超级碗与美国队打完决赛仍意犹未尽。

同在这一年,我找到原来的同事加好友范仁勇,他参与创办了一家半导体芯片公司,我们着了魔似的开始研究起硅谷的半导体机会,试图创造一种新的创业模式, 包括公司结构、团队组成、产品形态、公司运作等(当时对商业模式理解不深)。一口气写了三个创业计划书。一个是移动通信芯片,一个是数字电视芯片,一个是数模混合电路芯片。虽然当时不期然,但后来的历史证明了我们当时选择方向的全部正确性。其时”.com”非常火热,所以第一个注册的公司名称就是”Comlent”(后来的鼎芯)。

那时,我接到当时的信息产业部的讲课邀请,相约硅谷博士企业家协会的朱东屏博士、黄劲博士(后纽交所上市公司安博教育董事长CEO)、杨旸博士(后法国上市莱昂电子董事长)、杨兴平博士(多普达公司创始人总裁)、范仁勇博士(时为LUXXON创始人)、彭泽忠博士(Kilopass创始人)、李宝琪博士(后Comlent创始人)等,从南到北去了十多个中国高新开发区共20多天。协会前次回国考察者们有些已在中国开始创业,其中包括百度的李彦宏、中星微的邓中翰等。

1999年,中国信息产业部发出第一批手机牌照,预示着中国终端品牌、设计与生产的全面开始。一个新的产业在中国诞生(当时谁也不会预料这个行业会有那么多波澜起伏的发展)。当时我工作的Mobilink Telecom就接待了包括Konka陈伟荣、夏新李晓忠、中兴通讯宫正军等后来的业界翘楚。

2000年年底,我在夏威夷会议上邂逅了TCL万明坚等一大批业界精英。加上在信息产业部产品司张琪司长主持的移动通讯讲习班上作演讲时认识的第一批手机产业链专业人员,我在极短的时间内,接触到中国移动通讯的核心力量。

2000年的回国参观活动对我们这些在国外从事半导体行业者,尤其激动人心。华虹-NEC在上海引进当时国际领先的8英寸生产线,我们在上海的第一站就见到了当时的总经理夏钟瑞,看到了团队的壮志满满。中芯国际在上海开始打桩动工,预示着半导体生态体系的市场化运作。尤其是在当时,张琪司长提前几天宣读国务院发展软件与集成电路的18号文件,绝对预示着这个行业的春天来临。

2000年夏天,我坐上从北京返回旧金山的班机时,绝对相信一个千载难逢的产业机遇等待在我前面,而且这个机会只有一次,不会重复。

2000年10月陈大同打来的一个电话,让妻子发现,我的发烧好像不是一时激动,后果很严重。陈大同参与创始的OMNIVISION当时在纳斯达克已上市,那时候,我们一群清华毕业的,尤其是从事半导体行业的校友,都把他当做榜样。妻发现我已与他搅和在一起时,尤其是2000年圣诞节我们把愿意参加创业的九个家庭在加州南部圣地亚哥聚在一起时,这个生米似乎已经煮成熟饭了。我不仅决定开始创业,而且决定回国。

妻与我硕士、博士均为同班同学,对我的优缺点了如指掌,特别是缺点。妻当时的学业成绩比我优秀得多,但做了很多牺牲与妥协。她在大型公司的稳定工作, 也使得我在国外的经历就是不断参与创业公司。2000年,我们原以为是个收获的季节——前几年买的房子,刚好里外翻新了一遍,格外舒适漂亮;我参与的创业公司Mobilink Telecom经过四年的培育,全球第二大Fabless半导体公司Broadcom已决定收购,应该有可观的回报;我家老二刚好一岁,家里正需要我做重活累活时,我决定创业了。

妻大概知道事已至此,只对我说了两句话——想好了吗?这是条不归路。这番话,后来我体会至深。但我们都没想到,这次创业,对我们二人及一大批人家庭的影响如此巨大。

真刀真枪干时,才发现这与过去跟着别人干大大不一样。虽然上一个公司也是初始就参与,但轮到自己操作油盐酱醋时是如此不同。难度远超想象,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而且似乎越来越不妙。

首先是团队组建。当机会来临,远景诱人,群情高涨。2000年圣诞节前,得到硅谷两个VC的意向投资,加上CEC(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愿意出资3亿来做这个项目,所以当九个人在北京向CEC报告完项目后, 晚上一起去体验了一下与出国前不同的北京。在三里屯酒吧大口地喝着久违的燕京啤酒,听着新的流行歌谣,回国创业的豪情油然而至。大家觉得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留学生,能学有所用,回国创造一个属于华人的世界级企业,是最大的人生价值实现。

互联网泡沫刚过2001年新年就开始破裂,股票大跌、企业纷纷大幅度裁人、许多互联网公司接二连三倒闭,新闻时时会报道那些当年意气风发的初创公司CEO、CTO、COO们,昨日还豪车呼啸,今日已破产到教堂寄宿,甚或婚姻破裂等。于是新年伊始,已有意向的二个VC提出要重新谈条件,也不算太让人意外。

意外的是太平洋彼岸的消息。国内当时工商规定,以知识产权入股,最多不超过公司10%。这对于需要大量从国内外吸收优秀人才的高端项目,无疑失去了激励与吸引力。与熟悉的硅谷创业文化也相差甚远。

接着的消息是,国内3亿元的投资不是一次性到位。第一次入资仅为1000万元到3000万元,以后视情况逐步到位。这给团队带来很大的打击。当后来得到薪资也可能比照国内水平,只在第一年可能有适当补贴时, 队伍里开始出现动摇。因为大家都参加過初创公司,如正常的家庭生活都不能支持,难谈其他。其他的机会开始分化这个优秀的团队。

于是产生三个不得已的决定:一是不用国内的资金了,二是让有好机会的人去发展,三是加强项目的专注性(去掉了射频与多模基带)。当然这些决定是在几个核心人员的长谈再长谈的基础上。都是痛苦的选择。最后留下五个人: 范仁勇、冀晋、陈大同、张翔与我。

融资的确大不易。硅谷的融资环境在2001年进入冬天,虽然我们也迷信地与一些知名VC相约在过去很多著名企业家拿到第一笔投资的咖啡馆或者酒吧(包括去斯坦福大学街和苹果总部旁的酒吧),但运气并不如影相随。在硅谷拿到的二个Term Sheet(投资条款清单)都有让团队为难之处。而2001年年初中国还没有一只真正意义的本土VC。国内的VC都是外资进入中国。其本地合伙人也大多是财务背景。看不懂或被总部操控都使得决策悠长,姿态也很高。香港的一个VC曾提出一个问题,认为有太多高手成为创始人,一山容不得二虎,何况这么多只虎,很容易失败。

直至2001年3月,一次关键的会面,出现了转机。当时正好有去台湾出差的机会,与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在新竹喝了半小时咖啡。请教他一些问题。但出乎我的意料,他看到我的商业计划书的摘要,就爽快答应来支持。行动效率之快,让我记忆犹新。第二天他就把台湾富鑫创投找来,决定一起投600万美元。我们团队投入50万美元。虽然也让团队股权稀释不少,但蔡董事长的亲自背书,是更重要的价值。

蔡明介的投资,我相信有他对这个产业志在必得的决心与布局(其时他们内部团队已在开发通信芯片达一年多了,还没有较好的结果),也有他对团队的敏感,以及支持新生力量的慧眼。他看了我计划书上列出的15个名单,开玩笑说: 把这十几个博士供养出来也要花不少钱的。虽然后来联发科与展讯在市场上成了竞争对手,但我对蔡明介的感激与敬佩一直没有减少。

融资及以后的生活,让我开始体会到全球化生活的考验。美国加州与亚洲有16个小时时差,所以亚洲VC来电话时就可能是美国夜里,甚至是深夜。而在美国还要面对美国的问题。所以白天晚上都高度警觉,为了不错过关键电话,就把手机放在枕头下,调至振动状态,以免影响家人睡觉。当时我还在承诺照看小儿子的状态中,所以晚上让他睡在身边。有几次晚上实在累了,电话来了没感觉到,后半夜里几次被快两岁的儿子把我脑袋拍醒,从枕头下取出手机递到我眼前。从梦中醒来,接起电话就要很清晰地讲技术、团队、市场、公司运作等,个中感觉多年后仍难忘记。

2001年4月,我们注册了Spreadtrum Communication(展讯通信),2001年6月28日,第一轮资金到账,我们心中都明白,这时展讯的历程才刚刚开始。

创业者可能都有过万一不成功会怎样的思考,虽然投资者希望创业者有对成功的饥饿感,这不仅只是对钱的追逐。2001年年初,当我们几个创始人与VC谈融资时,他们那句话至今言犹在耳:“请先辞了职再来谈投资。”虽然当时觉得错愕,但换位思考一下,就会理解个中的意义。创业不能有后路,用句老话: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创业,就要积极面对,不管你是个多么高端、多么“牛” 的技术达人。

猜你喜欢

硅谷博士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自作聪明的博士蚊
读博士的路虽苦,我却乐此不疲
博士蚊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硅谷设计师Yves Behar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
从银川跳到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