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辽北民间舞蹈
2012-04-29宋杨
宋杨
遼北是以汉族为主体,蒙、满、回、朝鲜、锡伯、傣、苗、壮、达翰尔等37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在这里开展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工作,有其特殊性。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而且极富特色。在铁岭的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留下了大量的民间文化遗产。如我们最熟悉的有汉族的大秧歌和二人转,满、汉族的伞灯秧歌,还有朝鲜族的农乐舞等。多元文化的共存既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又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如何挖掘利用各民族的民间文化资源,创造适合于散居地区少数民族的群众文化形式和内容,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一个问题。
一、遼北民间传统舞蹈的渊源
朝鲜族民间舞蹈,流行于东北三省朝鲜族聚居地,始于古代朝鲜族祭祀舞蹈“镇地神”或民间野外游戏。农乐舞由欢快优美的音乐和舞蹈结合而成,在长期的农耕、狩猎等生产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古时候人们认为面对天灾和邪恶,只能用更凶狠强大的怪兽来应付,所以祭祀仪式中的面具大多数是神灵和怪兽的面相。起源于民间祭祀仪式的面具舞,后经历史的发展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发展成农耕社会人们为祈盼丰收,举行庆典仪式的一种舞蹈艺术。古代朝鲜族“常在四月初八和五月端午祭鬼神,歌舞饮酒,尽夜无休,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昂首顿足,相应节奏……”;或是在大道旁和空地上搭临时舞台表演了农乐面具舞。铁岭朝鲜族农乐面具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的一种,是表演者利用面具把面部或头部蒙住之后,扮演另一个人物或动物的舞蹈形式,产生于祈祝农业丰收、家宅安泰的祭祀活动,后经历史的发展,面具舞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发展成农耕社会人们为祈盼丰收、举行庆典仪式的一种舞蹈艺术。
铁岭伞灯秧歌是流布在铁岭县东南部山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其历史久远,影响力大。遼北文化源远流长,据考证,远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活动。铁岭县大青乡和镇西堡乡出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迹,说明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文化的发展并与中原有密切的联系。千百年来,多个民族在这块黑土地上劳作生息,并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和远古文明。早在清康熙年间就有了明确的文献记载,道光年间已十分活跃,清末民初更是风靡一时,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以一持伞型彩灯者为前导,指挥秧歌队变化队形和展示舞姿,故称伞灯秧歌。
二、朝鲜族农乐舞和伞灯秧歌的表演形式
表演朝鲜族农乐面具舞,需要有宽敞的场地,每次演出,参加表演的人数达几十人,场面热烈,阵容庞大。开始表演时,手拿手鼓的女演员身着传统朝鲜族服装,在欢快的朝鲜族风格乐曲声中踏着“安当长短”明快的节奏,围绕着“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大旗翩翩起舞。随后,音乐转慢,手拿小鼓的女演员以“古格里长短”节奏舒缓地表现劳动的场面。这一段舞蹈是全舞的铺垫,表达一种劳动者的喜悦之情;然后是全舞的核心部分,伴着长鼓和小锣的节奏,头带各种面具的男女演员在人群中跳出,运用跳步、鹤步等舞姿和技巧,以其观、逗、跳、哄、喊、踏地、顿足等渲染气氛,使整个舞蹈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最后一部分是前两部分的融合再现,男女演员欢快地起舞,象征预示着大地丰收的景象,此刻,头戴象帽的几位男演员闪亮登场,在轻快的音乐和节奏中悠然自在地转起象帽上亮丽的五彩飘带,展现的是一幅五谷丰登、人欢马跃、群情激昂的热烈场面。铁岭朝鲜族农乐面具舞中还增加其他舞蹈形式,装扮成美丽的丹顶鹤,迈着轻盈而飘逸的大步,跳起展翅欲飞的《鹤舞》。朝鲜族把仙鹤作为长寿和幸福的象征,作为朝鲜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仙鹤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仙鹤的舞姿和步法逐渐程式化。在铁岭朝鲜族农乐舞中增加仙鹤翩翩起舞,为人们祈求着未来的吉祥与安宁,使铁岭农乐面具舞别具一格,更加生动、祥和、喜庆。
伞灯秧歌的舞队人数有四五十人,角色丰富,由“伞头”、“打棒”、“挎鼓”、“拉花”四种不同角色为基础,主要行当有生、旦、末、丑。另外,还有“和尚吐”、“二老爷”、“四老爷”和戴面具的“四大金刚”等特殊角色。伞灯秧歌是地秧歌的一种,演出时以一持伞形彩灯者为前导,夜间表演为照明的需要,在伞灯内燃以蜡烛,整个秧歌队由持伞灯者指挥变换队形。人们习惯称这个角色为“伞头”,所以又称“伞头秧歌”。
参加伞灯秧歌表演的各种角色有各自不同的舞姿和表演技巧:或扭转,或跨跃,或颠颤,随意性强,节奏明快,行进步是其基本步伐。该舞不仅有歌(唱秧歌柳子),兼有满汉民俗礼仪活动,整个舞蹈洋溢着欢快、热烈、和谐的气氛。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伞灯秧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表演自由、随意、不受局限,动作也以角色来区分,所用道具不同,动作也不同,内容形式丰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是遼北传统民间文化的精华。
三、朝鲜族农乐舞和伞灯秧歌的重要特征和价值
铁岭朝鲜族传统农乐舞是东北以及遼北特定的地理、历史、文化的必然产物,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形态,集中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的喜、怒、哀、乐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是朝鲜族音乐、舞蹈、文学、民俗风情的百科全书。朝鲜族传统农乐舞具有:
(一)珍贵的民间艺术价值
朝鲜族农乐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富有极强的生命力,是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铁岭朝鲜族面具舞早以与农乐舞结合构成农乐面具舞,也可以独立表演。因此对遼北朝鲜族面具舞形成之前甚至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进行挖掘、整理,确立其在朝鲜族舞蹈中的独行地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二)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价值
铁岭朝鲜族农乐舞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朝鲜族的民族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富含朝鲜族的发展历史,所以研究朝鲜族农乐面具舞,具有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方面的特殊意义,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三)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价值
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面具舞或假面舞,如加拿大的木制面具、日本的木雕面具、墨西哥玛雅人的翡翠面具、非洲几尼地区的木雕面具,还有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傩面(铜制、陶瓷、木雕面具)等,以上许许多多面具和我们遼北朝鲜族面具舞之间有什么共性和差异等问题有待我们研究比较。总之,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是现存的朝鲜族传统文化,在国内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则铁岭伞灯秧歌的价值是:
(1)具有传承价值。伞灯秧歌是遼北人民在独特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农耕生活之余,创造产生出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方式。即使是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伞灯秧歌在遼北民间依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传承性,成为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承接的纽带; (2)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伞灯秧歌实际上是遼北传统民间文化的综合体,集说唱、歌舞、演奏等艺术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3)具有历史价值。通过伞灯秧歌,可以对遼北历史、文化及社会的发展脉络有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为挖掘和研究区域传统文化提供重要左证。
(作者单位:遼宁省铁岭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