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大峡谷
2012-04-29原来
原来
推开门,大自然层叠入眼而来,翠黛相拥,清风卷梦。大自然神来之笔,在苍山西坡一点,一竖,再一横折勾,便勾勒出核桃林下美丽的石门关隘。有此关,凭你千军万马,任你有万夫不当之勇,也休想过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门雄关;纵是漾濞最轻灵的鸟雀或是猿猱,也越不过这积雪皑皑的苍山之巅,去洱海探寻生命之源。
石门是关,关是石门。
去时正艳阳高照,稍微前行不久,便觉气喘吁吁,汗涔涔而下,浑身燥热难当,遥看石门却远在天尽头。脚下的古涧栈道宽不盈三尺,却看得出做工的精细,细腻的鹅卵石层级铺就,沿途而上,只见劲风习习,旁边庄稼地里的玉米秆零零乱乱,成片的枯草以平铺的姿态显示着山的威仪。风之力量在石门前扫过,霸道地刷走了草种,使得这些陈年的老草倚老卖老,见风就倒。再看着栈道旁边那条溪流,哗哗之声不绝于耳,原本青色的大理石被雪水刮得洁白,偶尔看到几条游动的苔藓,使石头笑靥如花,苔藓幽绿更衬出水的清冽和石的洁白,一枚枚滚动的鹅卵石该是从苍山旅行至此的,在晃动的水里便成了一颗颗圆润的宝石。
“呀——吱”,苍鹰从崖上惊起,滑向天空。这一声就像是归家的浪子推开院门的声响,或许正是这只庞大的雄鹰即将翱翔的信号,也或许这是一只刚刚经过磨砺,开始涉足天涯的雏鹰。我的石门,被雄鹰开启了。我不禁朝这只鹰朝拜般看了一眼,这一眼,把我人生的胆气都吓掉了七分,我远观的石门关与近距离的石门竟是这般悬殊。
两山夹峙,只留一隙,虚如一线,石壁之高,直穿云天,只见白云悠悠悬于峡谷之顶,飘来晃去,人不禁眩晕起来。云的白与天的蓝协调成画,再加上这高耸的深谷幽涧,似乎整幅画中是以天之蓝为基底,云与山石才成为主体,林木辅之。低头俯看,一池幽深的水清澈见底,是一种让人受不了的清澈,更让人估摸不出这水的深度。背阴处,三尺以内可看出水的流动,以下便觉静止不移。看到这样的水,总忍不住要去捧一捧,手刚刚触到,一股刺骨的凉意侵魂摄魄,怪不得诗人常建世曾说“石门关的水/站起是雪的形象/洁得敬畏/石门关的水/躺下是山的灵魂/绿得心疼”呢!于是乎,人便只能在这悬于溪水之上的索桥上仰望天空,俯视幽泉,俯仰之间,人显得轻描淡写之极。
细看山石,总有种不信任的感觉。那石,刀削斧砍,裂隙斑斑,总有种摇摇欲坠之感,若不是看到那些牵肠挂肚的藤蔓缠绕,若不是那些岩缝里钻出的清泉流泻,若不是那一只翱翔的雄鹰昭示,我断不敢相信这贫瘠的石头里能诞生出生命来,更何况裂痕遍布,这也许就是生命本身拥有的姿态,看到这些顽强的生命,我心怀敬畏。遥望山石顶端,几座山石突兀而出,便想象着如果有一只狼蹲踞于那儿长啸,也是一壮观景象。这时突然想到了曾卓《悬崖边的树》里的一句诗“它似乎要跌入谷底,又好像要展翅飞翔”,我想:如果这些生命拥有羽翅,或许就是天上那些流动的云吧?那些杂乱缠绕的藤蔓,从岩缝中钻出,不知是山顶哪一棵植物的根系,或者是哪一阵风吹来的种子,在这贫瘠而没有扎根土壤的地方延续生命,它们搂住石头,就像一个个饥饿的乞儿抱住了行人的脚一般。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也算沉了下来。一阵风吹来,轻轻的,却显得凉,带有一种雪的气息。苍山顶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总会给人以寒的感觉,即便你已经大汗淋漓,仍有一种切肤之凉席卷而来,让人不寒而栗。当然,人是在这雄奇的石门关里,石门关的险峻也给人心灵上的震慑,这种内心的寒冷更胜于自然的寒冷。
时光仿佛溪水一般,匆匆流走。
这时我看到了一窝蜂。这是一种本地人秋冬季节经常烧来作菜肴的葫芦蜂。它们选择了石门关峭壁上一处可以遮雨的石头下,悬挂的姿态给人以随时会掉下的感觉,我为它们担心的同时也为它们欣喜,正是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贪婪的人才无法用掠夺的方式搅乱甚至结束它们的自由。看着它们自由自在出入的情景,不觉笑了。石门关虽峻峭巍峨,却给了它们一种家的安全感。
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拉远,渐行中,始终陪伴我们的就是这一条山路,这条石头铺就的阶梯栈道,几处已经缺损,有的地方出现了修补的痕迹。一路上来,除了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惊叹于这些修筑栈道的匠人们,他们是如何把这些瘦骨嶙峋的山石变得如此美丽多姿,第一个走在悬崖上的人具有怎样的胆色……一个个疑问如同山上的巨石那样多。看得出来,峡谷中的每一步阶梯,每一颗石头,都经过了他们精心的布置与雕琢,每一个恰当的位置都挑选出最合适的石头,原本简单的路也成了一道风景。
行得久了,便爬得高了。这时,人融入了云中,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顺手一招,满袖都装满了云,一下又散尽,还是融入了肺腑,不得而知。只觉得浑身通泰,不胜欣喜。试想若能够久居于此,晨起伴流云,暮睡枕清风,不也是人生的一种福分么?这不是矫情,而是一种发乎心底的愿望罢了。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伫立于一处开阔之地,看远山,层峦叠嶂,山外有山,山外还是山,这满目的山构成了一个山的聚落,顿时才发现,石门山不过也只是众山中的一座,而我,还是没能爬上苍山之巅,于是开始在半山敬畏山。
责任编辑 王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