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初探
2012-04-29朱海霞
朱海霞
语文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听和说属于语言的初级阶段,读和写属于语言的高级阶段,是建立在听和说的基础上的。说话能力是形成书面语言的奠基石,如果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强,那他(她)的写作水平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要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说话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轻视不得的。早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并把口语表达作为语文课程五方面的内容之一。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未来的发展的指导思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呢?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口语训练实际上是口耳训练。口语能力既包括说话能力,也包括听话能力。良好的听话能力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一项基本前提。善于倾听的学生大都有较强的注意力,善于捕捉听话要点并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这样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强,能比较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思。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可以先训练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取、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然后训练学生对听话内容进行是非正误、详略主次辨析的能力;最后训练学生对听话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可以通过听朗读、听播音、听演讲等各种方式进行训练。
其次,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可以从诵读训练开始。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能使学生在诵读中再创文字语言中的艺术形象,在不经意间对语言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严谨奇特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字的意蕴美。古代私塾的传统教育,主要就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记让学生直接体悟语言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目的地加以诵读,要求学生逐步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要求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辅以手势、眼神、表情等,将诵读艺术化。另外,每周可开设诵读欣赏课,鼓励学生自选精美诗文在班上朗读、赏析。还可以开展朗读、背诵比赛、演讲比赛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当众表达的胆量,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三,要唤起学生“说”的自信和勇气。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在口才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多是“不敢说”“不愿说”。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教学的课堂氛围影响。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教学使学生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他们已习惯了听老师讲,自己不愿思考、不愿发言;二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处于一个特殊时期,敏感、脆弱,生怕发言不当引人嘲讽,因而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敢发言。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从创设语境,使学生“敢说”这一步做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参与讨论和交流,给学生“说话”创设一个“生活的氛围”。教师要走下师者的“神坛”,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尊重学生的体验,与学生共同敞开心扉,交流彼此的体验,不凌驾于学生之上,把课堂创设成一个平等和谐的贴近生活实际的交流环境。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要多引导、多鼓励、多肯定,平易近人地扫除学生“说话”的心理障碍,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说话”氛围。要给学生搭建说话的平台,可以每周开设一节说话课,说话的内容从熟悉的话题入手,比如介绍自己的家庭、朋友,谈谈自己日后的理想,探讨一些社会热点话题等。让他们自选话题练习,不作过高要求,只要语音标准,吐字清楚,用语文明,内容健康具体即可。每堂课请几位平时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尝试。对讲得好的同学给予充分肯定;对讲得稍差的,也给予热情的鼓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的表现欲望会越来越强。这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说,会产生一吐为快之感。这样学生就闯过了“敢说”这一关。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善说”的能力。要让学生面对一个话题,学会求异思维,提高学生认识与分辨的能力,讲究说话的艺术性。这个阶段我们要用规定的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写成说话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看待问题。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恰当得体地说话,要求语言有艺术性、感染力。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具体情境训练学生说话。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鼓励学生多读书、看报,关心周围事物、关注社会生活。营造轻松的说话氛围,鼓励学生对“生活热点”发表自己看法,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各抒己见。这种论辩,气氛活跃,言语随便,即使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学生也会乐于发言的。还可以开展多项活動,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编演课本剧等,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能言善辩,表达己见的能力。当然,教师应率先示范,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教师声情并茂的、生动优美、富于表现力的课堂语言,给学生作出鲜活的示范,对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可直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尽管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只要坚持探索训练规律,制定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对学生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坚持不懈地加以训练,最终就能让学生开口能讲,动笔能写,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