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名人论慈善

2012-04-29何华生

慈善 2012年4期
关键词:善心慈善文化

何华生

编者按:2012年5月26日,陕西省慈善协会主办的善行天下杂志社召开特邀作者座谈会,诸多全国知名的作家、文化学者应邀参加, 他们就慈善及慈善文化等话题各抒己见,本刊特将陈忠实、贾平凹等八位名家的发言辑要刊发,以飨读者。

陕西省作家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雷涛:

我个人对慈善事业的理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政府职能在转变过程中必然要摒弃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一定会让慈善协会在内的社会组织职能所替代,而且会进一步发挥这个作用。而中国的慈善事业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无论从她的建制、工作开展现在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包括慈善理论的理论体系也正在建立过程中。

如何进行慈善文化宣传,我从三个方面谈一点个人浅显的认识。

首先,我觉得其受众不是最基层的,而是上层、高层,比如社会政要、社会团体、财团,还有思想、理论界、研究机构等都是最基本的受众者。具体说,第一个是慈善文化在社会大众中观念的树立的最大化;第二个是我们的慈善之举在社会运行当中她的效益最大化,即慈善事业在社会中的举措产生的效益。

第二,慈善文化的宣传一定要突出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指导性和可读性。我特别强调语言技巧。第一要学习宗教语言,把宗教的语言变成我们的语言,这样就更能深入人心,更能打动人。二是一定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大量生动鲜活的语言,几句浅显的话就能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得淋淋尽致。

最后题材的丰富性。像散文、随笔、漫画、格言、小小说、诗歌等都能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陈忠实:

我觉得慈善这个事业在我们今天这个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里得到张扬、弘扬,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不仅仅是救助了几个穷人,她张扬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普遍的精神,即慈和爱、善。救助一个揭不开锅、穿不上衣服的穷人,她影响的是这个人周围的许多人、一群人,她把一种慈爱、善良这样一种理念就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了,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人的精神质地的建设是一种潜移默化,必然远远强于一些空洞的教导。这个影响是时间越长越显示出她那种对我们社会的基础性的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一个很重要的部件,现在我们党和政府也有很多惠民政策,包括对农村的优惠政策,经济补助,但那是一个概念,作为社群性的咱们这种慈善事业的救助,她的意义不一样,给社会造成的那个基础性的精神建设,这个意义可能要远远超出几百块钱、或者是多少钱的问题。

宣传慈善文化,其主题应该很明确,就是张扬善的,那么我们善的声音高了,她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给人一种人生的追寻应该是什么?慈善不仅仅是中国的,她是人类普遍的一种东西,要介绍些国外尤其是现在比较文明的像欧美国家,他们的慈善机构如何运作,包括一些典型的救助社会穷苦人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也让国内的人长长见识,来共同弘扬我们民族的美德。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

肖云儒:

我理解善是整个社会人心、人天、人跟自然和谐的最大基础。慈善首先是心和。人善待自己,心灵就和谐了;人善待人就人和,人跟人之间就和谐了;人善待自然,天和,天人就和谐了。个人的善心,在没有慈善协会之前,她是个人的发自内心的,或者是一时一地的,或者是感情的,那么有了我们慈善协会的组织,个人之善转换为群体之善,自发的善心变成自为的善心,一时的善心变成恒久的善心,感性的善心变成理性指导下的自觉的善心。

我认为慈善文化一定要承担开导民众的作用。她是街谈巷议,是随风潜入户那种,一定极具民众性。如何解读传播现代慈善理念和操作体系是慈善文化宣传必须重视的问题。现代慈善理念、语言和操作需要探索,是我们慈善工作创新的重要方面。

我认为树人、抓典型是弘扬慈善文化的突破口。文学艺术的本质就是爱。在某种意义上世界上一切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她的核心内容就是爱跟善,生命之善之爱,美善和爱心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慈善艺术的概念要扩大,不能只限于慈善行为的报道,如果有条件可以抓长篇、电影、电视。如果慈善协会三五年能抓这样一部作品就功德无量。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贾平凹:

我觉得慈善不仅仅是出钱,不是谁出钱了就是慈善家,出了大钱就是大慈善家,我觉得孝道也是慈善的一个方面。给父母端吃端喝的是孝,在跟前虔诚地伺候着也是孝,还有儿媳妇整天逗父母说笑也是孝,再有把孙子、重孙经常带到老人跟前玩这也是孝,所以慈善跟孝一样,在现实生活中给谁一个眼神,说几句好话,这都是慈善。

我首先觉得宣传慈善,面对的不仅仅是领导,而是针对各个阶层。同时宣传慈善要广泛地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持续深度地推进慈善文化的普及和宣传。

另外,我觉得通过策划,要有意识地抓社会热点,然后组织人来深入挖掘,撰写出有力度、影响力的作品,来影响感召更多的人关注、参与慈善。

原中国小说家协会副会长、茅盾文学奖评委

李星:

我一直有个观念,我已经三次发表这个观念了,我觉得在和平年代就应该是善和爱。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我们这个社会爱和善的主旋律唱的不是很响。从整个社会来说,我觉得应该克服不宣传爱和善,不继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慎独的传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等等,我觉得这些正是建设和谐社会在思想方面的缺陷,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和平年代处理人和人间的和谐关系应该是最高的标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中国儒家文化就是人的生命是天给的、自然给的。命是自然的,无所谓善恶,但性是后天的,人一有性,就有善恶了,就有很多附加的东西。西方哲学都在强调人的良知、德行。康德认为德不是规范、道德,而是良知。每个人都有良知,与道德没有多少关系。所谓良知就是善,最高道德就是人的良知。毛姆说真跟美是有区别的,比如中美互指对方人权问题。任何真都是有区别的,个人眼光、见解、立场不同,美也是各有其美。人共同的东西就是善,善就是爱。在善、良知、爱这个问题上没有分歧。今天参加慈善系统的高层论坛,感觉应该大力宣传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传统美德、向善意识和慈善热情。

陕西省统战部副部长、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王家春:

我理解慈善内涵首先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心态、境界、修养,也是一种开运,开运带一点迷信色彩,但是爱做慈善的人一般运气都好。做慈善很多人慢慢就慈眉善目,而且好运不断。

对慈善文化的宣传有四点建议。一、脱下政治面具,接上大众之气,担当社会责任,引导社会风尚。二、对慈善文化加大宣传力度,一句善言也是慈善,有时候会起到改变人一生的巨大作用。带有迷信、宗教色彩的善有善报完全可以进行宣传。三、就是慈善行动,包括慈善活动的跟踪,慈善活动的评论、争议倡议,评选活动。四、慈善要闻,要简洁化,不管多大的领导,只要在我们杂志出现,就是几句话。

所以我就希望我们的杂志脱去政治面具,跟大众接上气,真正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社会风尚,不仅在官员里边,在普通老百姓,甚至在下岗工人中引导一种慈善风尚。

陕西省作协会员、“爱心作家”

张红喜:

“善行天下”贵在一个“行”字,弘扬慈善文化、推动慈善事业要倡导“走进去、走出来”的工作理念:“走进去”就是以慈善为基点,走进机关、厂矿、学校、农村,接地气,顺民意,与文明委、共青团、妇联、工会等政府机构联手,抓典型,树正气,让慈善人物和事件尽人皆知,家喻户晓;“走出来”就是不拘一时一地,不满足自己只是一名写手、作者,而应主动与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对接,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在黄金时段和显著位置整上几个“大块头”,叫響“文化志愿者”的名号,以不计名利、不畏困苦的气度,倾情慈善,铸就辉煌,成为名副其实的为慈善事业鼓与呼的“爱心作家”。

陕西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

庞进:

咱们国家这些年倡行慈善,效果大多是正面的,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但也有负面的消息。一些被慈善的对象,将社会的救助作为生存的惟一来源,似乎其生来就该被慈善,个别人甚至被惯出了“毛病”,以接受被慈善为能事,未满足其需求就抱怨。大街上,时见一些小伙子、大姑娘,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却宁愿做一个乞讨者,甚至伪造证件、假装病残。对这样的人慈善,未必能激活其心灵中的善根,却有可能助长其不劳而获、少劳而大获的恶念。

鉴于上述现象,我认为,行善要适度,适度方为善。就是说,雨下到合适即可,不要涝而成灾;善行到适度即好,不可滥而成害。那么,怎么做,做到怎样,才算适度呢?这里用得着那句马克思主义的老话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对被慈善的对象,尽可能地做全面地调查和实事求是地分析,然后再决定行不行善,怎样行善,行多大程度的善。

猜你喜欢

善心慈善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谁远谁近?
疯狂的“善心汇”
善心汇一场败局已定的“冒险”
侯友文:用善心、善洽、善行成就善道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