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之我见
2012-04-29刘明亮
刘明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各位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最多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从教十年的我无时不刻的在观察与思考,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部分朗读的时间不够
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很多读书的时间,小学一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不到8分钟,朗读练习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比如布置学生预习性的朗读,一般是要求学生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朗读较慢)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读完了吗?”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在这朗读教学无非成了整个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2.大部分朗读学生面窄
无论是教师检查性的朗读还是在师生讲析、答问之间的有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经常读的、读的较好的学生。每堂课读来读去,都是那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会读。
3.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读完后,教师就说读得真好,这种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质读和没读一个样,都是走走过场。读前不出示要求,读中教师没有指导,读后教师也不及时评价。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试问,这样的朗读能有效果吗?我觉得,这样的朗读教学肯定是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更不重视朗读,进而演变成做任何事情时都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4.大部分朗读指导机械化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的单调、机械、生硬,往往表现在教师在分析、理解之后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或是“请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学生读起来和没理解时一个样。甚至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重要。
5.大部分朗读只重形式不重实效
据我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到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成了为了读书声而读。这样的课堂学生还有兴趣吗?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之我见
1.量保证学生的课堂读书时间
每个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来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要让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
3.劲量扩大学生朗读的训练面
学生的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尤其是低段学生,学生年龄较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也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
4.朗读要精选练习点,做到锤锤有声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朗读要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各有各的优点,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语文教学中,无读不成文,无读不成课,然后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读,爱上读,懂得读,乐于读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探索,学习他家之长,争取让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爱上朗读,让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读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