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模式”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012-04-29冉曦
冉曦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要求每个人不仅能够学习,更要学会学习,高效率的学习。作为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提高效率,进行有效教学。何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那么,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主体进行有效学习?这是有个有关教学效益的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
作为一个陶行知创办的学校,陶先生很早就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思想对素质,教育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将其运用到有效教学中去,即为本文研究的话题。
中学化学这门学科,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基本概念作为背景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以运用。因此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相当多。基本概念如果记不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的态度。若有一定的理论和概念,学生才能自主的将其与现象加以联系,才能驱使学生主动去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研究。没有理论的储备,再光彩夺目的实验现象对学生来讲也只是瞬间的视觉刺激,过目便忘。对知识的系统性无法把握,继而厌倦化学的学习,也就无法谈论有效学习。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兴趣,再关注他们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的问题。设置教学目标时,应确定一堂课到底需要多大的信息输出量——必须以学生的最大接受程度为限,并且这个可接受程度是面向大多数而不是少数的优等生。有学者将有效性这样概括:“一堂教学效率高的课,应达到两个70%,即70%以上的学生获得课堂输出70%以上的信息量。”
一、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进行精心的教学准备
需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到什么程度?
(3)哪些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只有注意了有效教学的策略,选择能够刺激学生兴趣的,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技能点,并且估计和分析学生的思维障碍,抓住他们的思维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去激发活化学生思路。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则是有效性的具体操作,实现过程
无论是从基本概念——实验操作——解题技能——生活应用的新课,还是单纯的习题课,教师都要随时保持刺激学生兴趣的准备,注重讲授技巧,这样将对整堂课的氛围, 学生学习有效性,最终效益评测起非常重要好的作用。
在技巧上,主要可从贴近生活的比喻,幽默风趣的描述中着手。一个好的比喻,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来解释现象,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记住知识。
比如讲硫酸的新课,可以用《硫酸给水的情书》引入。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情书,在笑声中无形记住了硫酸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另外,化学要求对物质的性质记忆点非常多,学生容易记混淆,我们可以利用食物来帮助他们记忆:
颜色描述:硫氰化铁溶液——血红色
液溴——酱油色;溴水——鲜橙多;溶解在CCl4的
溴——美年达
气味描述:白磷——大蒜臭气
硫化氢——臭鸡蛋气味
硝基苯——杏仁糖浆气味
状态描述:白磷——蜡状
某些原理的描述,微观物质的量用摩尔表示,学生觉得非常抽象,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宏观世界的一“包”烟,一“袋”米,一“件”啤酒等,理解“摩尔”就类似于“包”、“袋”、“件”这样的单位,简单记忆;能量最低原理,让学生从能量的角度讨论“水为什么总往低处流?人是站在凳子上稳定还是站在地面上稳定?”;化学平衡原理,可以联系物理中的受力平衡,生活上的收支平衡,水位平衡——当进水量和出水量相同时(实际上就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水位不在变化,达到平衡,但是并没有静止,是动态平衡;铜和浓硝酸反应,描述现象和产物“红云绿水人造美景”,红云即NO2,绿水则是Cu(NO3)2溶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贴近生活的教育,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只要在教学中主动去发现,去创造,定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记忆,高效率学习。这便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
三、有效性评测
针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学生必须明瞭:学则用之,不是纸上谈兵。也正如陶先生理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用至少5分钟进行当堂教学内容的效果检验,形式上可以以学生抢答,分小组归纳总结代表例题解法。要求教师在30多分钟时间完成课堂教学,及时了解学生当堂课的掌握情况。这样的形式无形中刺激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争取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真正实现“双边活动”。
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方法或许很多,但要真正达到有效的教学,实则不易。要实现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变通、分析等种种能力和态度,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学会”,也要“会学”。实现“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顾之川.论教学的有效性.上海教育科研.1999
[2] 李远蓉.化学教学艺术论.西南大学出版社
[3] 现代化学教学论.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育研究室
[4] 《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