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鉴瓷:新形势新视点新方法

2012-04-29瓷艺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2年4期
关键词:阁下器形饽饽

瓷艺轩

当今鉴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千百年来传承沿袭的“目鉴法”(俗称“眼鉴”法);另一种则是近几年悄然兴起的“机检科验”法。在社会实践中,行内群体对这两种方法的使用比例悬殊,大约90%以上的国立文博机构和广大的陶瓷收藏爱好者,基本上传承沿袭使用“目鉴法”;只有少数文博机构和小部分民间人士在悄悄尝试“机检科验”法。目前,由于陶瓷界对“机检科验”法的效果和可靠性争议较大,只有少数机构和喜欢新兴科技的业内人士在坚持和尝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建立了以北京“故宫”为首的国家博物馆和全国各省级博物馆,展开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搜集和继承。为了弘扬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些领域的“泰斗”或“领军”,将自己毕生的学识和经验,著书立说,传授大众。在陶瓷领域,以“眼学”著称的耿宝昌先生,著述了《明清陶瓷鉴定》一书;而另一位“眼学”派“领军”人物——冯先铭先生则主编了《中国陶瓷》这本巨著。这两部专著既是眼学鉴瓷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也是国立文博馆藏理论和学术的代表。因此,深受陶瓷界青睐。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一文不值,在六十年代“破四旧”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残渣余孽”,进而被砸烂、烧毁的历代“文物艺术品”,摇身一变,成为达官显贵们财富地位的象征。同时,它也成为广大百姓奢望某一天“撞大运”在荒郊野岭中捡到一件,便可发财致富的“黄梁美梦”。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很会“忽悠”捉弄人。昨日的“阶下囚”,今天的“座上宾”,古董又变成了当今啇品经济社会中人人趋之若鹜的“香饽饽”了。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人们睁大了眼聙去四处搜寻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这些“香饽饽”时,才突然发现这些“饽饽”资源不光有限,甚至还十分匮乏。“唉!谁叫当时的有心人士怂恿无知麻木的老百姓砸烂烧毁了那么多不可再生的饽饽呢!”

不久,人们便逐渐看到历朝历代时隐时现的“仿古瓷”。于是,一些先知先觉的“人精”又死灰复燃了,他们重抄老祖宗的“旧业”,干起了“假饽饽”坑人骗钱的勾当。

在市场上呈现于人们面前的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现代仿古瓷,这些“假饽饽”铺天盖地,古色古香,其数量之大、品种之多、涉及历史朝代之广,是空前绝后的。上至两三千年的原始青瓷,下至刚刚离世才几十年的毛泽东生活用器;既有官窑瓷器,也有民窑瓷器,横跨几千年。它们堂而皇之地以“古陶瓷”身份充斥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和乡村,令广大涉世不深的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因分不清“饽饽”真假,交足了“学费”,伤透了脑筋,叫苦不迭!

其中,有一类所谓的“高仿瓷”蒙倒了许多人,它们仿照古代的官窑名瓷,按古老的传统工艺制作,使用原生矿物原料,器物制作规范,工艺考究,文饰图案优美,款识书写工整、神似,出窑后俨然就像某历史时代久违了的官窑名瓷。许多器物还在窑前和窑后作旧,这样,一件件古色古香、久违了的“官窑名瓷”,便在量身定做的精致锦盒的呵护下“问世”了!

这类仿品几可乱真,面对这些“香喷喷”的“高档饽饽”,不只是广大涉世不深的业余陶瓷收藏爱好者交足了“学费”,对于某些足不出户、很少涉足民间古玩市场、缺乏“仿古瓷”反面经验和教训的国立文博专业工作者,也难免会被它们蒙骗。

过去,人们听一些陶瓷专家讲课,他们经常会告诫学生:一物上手,首先要看它的器形,如果你看见一件“青瓷鸡首壶”,就应该知道它是西汉(包括西汉)以后的器物;如果你看见一件“白瓷龙柄凤首壶”,便应该知道它是唐代的东西,因为凤首壶目前仅见于唐代,其他朝代罕有。

这是典型的“馆藏”、“器形学”鉴瓷言论,而运用这些理论的特定条件是博物馆和博物馆馆藏器物。但是,如果阁下身处的是鱼目混珠的民间古玩市场,面对的是众多来路不明的真假藏品,并被许多几可乱真的现代仿古瓷包围时,如果仍然套用这种“馆藏论”、“器形学”的鉴瓷方法去鉴赏一件器物的话,那么势必会显得盲目、迂腐,令人好笑了。

现在,在民间,凡是吃尽苦头,交足了“学费”的广大古陶瓷收藏爱好者都知道:一物上手,不再是“先看器形”了,而是首先鉴识并分辨器物的“真与假”、“新与旧”的问题。不走好这一步,不认真划清楚“真、旧”(古、旧瓷)与“新、假”(现代仿古瓷)的确切“界限”,那么,可能今天又是来“烧钱交学费”的了!大凡一物上手就盲目照搬“器形断代”的人,此君十之八九便成了古玩店小老板的“猪”,“仿古器”今天“宰”你宰定了!

我们知道,凡是历经几百上千年的器物,无论是“陪葬品”还是“传世器”,它们都会表现出各种各样受蚀衰老的古瓷特征。如果是“出土器”,它们的胎、釉在泥土中会被“土蚀土沁”(受各种弱酸或弱碱土壤的侵蚀);而“传世器”,除了使用过程中的擦、划“旧痕”及衰老导致的温润“酥光”外,还会被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和氧气长期氧化和锈蚀。因此,在它们的身上势必会遗留被大自然和岁月长期侵蚀及氧化后的种种特征。因此,无论“出土”还是“传世”,它们久经岁月历练岀来的种种特征,是现代仿古瓷无法用作旧手段去再现的。仿古特征最多只能做到近似或者类似而已,但其本质绝对是现代工艺品。在经验老到的行家里手面前,其“假面具”很容易被撕下扔掉。阁下如果在“烧钱交学费”的痛苦过程中通过认真学习,弄懂摸清老工古瓷身上那些“特有”的种种特征,那么一件器物上手,你就有了60%的胜算;如果阁下对现代仿古瓷的各种作旧手段及表现特征,在“被宰”的痛苦经历中也逐渐认清了这些反面教材的真实面目,对它们已有了深入地了解,那么,你今天就有95%的把握和胜算了。

当一大堆形形色色、古色古香的各种现代仿古瓷,已经成为阁下眼前的“过眼云烟”后,最终留下来的那一件、两件或三件不同朝代、不同器型、不同花色品种的老工古器,此时就像出水芙蓉一样绽放在阁下的面前。此时,我们再运用“馆藏学”教导我们的鉴瓷程序:一物上手,先看它的器形,再认真细致地看胎、釉、纹饰、工艺、圈足、款识等各种特征,然后综合以上情况,对器物做出一个基本、初步的判断和定性。即此器大概是属于什么朝代、什么花色品种、什么纹饰图案的什么器物。

篇末,笔者按普通“眼鉴”法(“目测”加使用“普通放大镜”观察的效果)与换用150-200倍显微镜的情况下,将几件不同朝代、不同花色品种的老工器物分别进行对比。对比效果令人吃惊,也许你会感叹,“仅仅是换成更精密的辅助工具,老工古瓷的许多重要特征就被探索挖掘出来了”!

猜你喜欢

阁下器形饽饽
花饽饽“笑”了,年味浓了
清宫饽饽桌
法官
这样的“高”智商,也是没谁了
左右江石器时代水冲石器常见器形介绍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
抓饭还是饽饽——饆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