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寿险公司利率风险问题探析
2012-04-29辛桂华
辛桂华
[摘要]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中国的推进,国内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日益扩大,我国寿险公司当前面临的困境大多与利率有关。结合我国寿险公司的具体情况,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加大寿险产品创新力度,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有效化解和规避利率风险。
[关键词] 寿险公司;利率风险;利率困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4. 014
[中图分类号]F8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04- 0024- 03
寿险公司利率风险主要源于寿险费率的特殊厘定方式,即根据预定利率、预定死亡率和业务费率等参数计算寿险保费。在一种产品开发设计时,预定死亡率和业务费率等参数都可以根据精算技术或大数法则在相当准确的区间内量化,而唯有预定利率是根据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而做出的假设。随着我国逐步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承诺,国内保险市场的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不可逆转,我国保险公司面临比过去更为严峻的利率风险挑战,利率波动所引发的潜在威胁将日益凸显。
1我国寿险公司利率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产品预定利率与投资收益率背离造成的利差风险
我国寿险业务准备金构成中有80%~85%是返还类的储蓄型业务,银行利率是制定预定利率的主要参照,寿险保单与银行存款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银行利率的波动对寿险业务影响很大。一般情况下,预定利率与预期投资收益率在产品设计开发初期暂时吻合和平衡,但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较长,随着市场利率的频繁变动,最终出现较大偏离的现象。
1.2 资产与负债不匹配造成的利差风险
保险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这主要在于保险资金运用与来源期限不匹配,而利率是诱发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的首要因素。对各保险公司来说,其负债成本已相对锁定,而其资产收益率却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动,因为利率的变化会改变到期资产的再投资收益率,从而改变以前承保业务的利差。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目前,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于银行存款、债券的比例达到80%以上。险资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被保险人的一种负债,其主要部分是责任准备金,几乎占全部负债的90%以上,同时还包括未决赔款、红利等,寿险公司要随时准备用于给付。由于投资渠道不畅,致使寿险公司的短期资产无法与长期负债相匹配,逐年形成潜在的投资风险。
2我国寿险公司当前面临的利率风险分析
2.1 预定利率风险
寿险的预定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收益率,而收益率正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1996年中央银行开始降息后,寿险产品的优势凸现出来,于是保费收入剧增,但因保险资金运用以银行存款为主,银行利率的下调导致公司收益降低,于是出现巨额差损。为了控制利差损的进一步增加,监管部门适时对预定利率进行了调整,然而,不仅旧单产生的利差损难以消除,而且当预定利率在1999年降到存款利率基本持平的时候,销售难度又陡然增加,保费收入出现低增长。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加息预期的逐渐增强,许多人把钱存进了银行或投向国债、基金等其他理财产品,结果,在不少地方的人身险保费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央银行加息后,人们对进一步升息的心理预期加重,于是保费收入出现月度全国性负增长。虽然,加息有利于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整体收益率水平,因而对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的影响是正面的,但却使承保业务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保持高预定利率,投保会增加,但在投资渠道受限的情况下将大大增加利差损;调低预定利率,会减小利差损的压力,但却将因之而失去很多客户。
2.2 新型产品风险
1999年10月以后,各大公司纷纷推出分红保险、投资连结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产品,由于这些产品具有重要的投资功能,在股市向好的背景下,销量大增,在寿险保费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并推动了寿险业的高速增长。到2002年,新型产品占人身保险保费的比重达到了3.86%,2003年进一步增加到66.10%。然而,由于200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投连产品的风险开始暴露,加之大众认知程度普遍较低、营销员误导及信息披露不及时等原因,消费者对投连产品的热情一再降温,分红保险则因收益率低于银行利率而动摇了消费者的信心,因此,各类新型产品销售很快跌入低谷,结果出现销售一蹶不振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保险业迅速发展,2007年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加剧, 银行存款增幅下降, 近2 800亿资金流出商业银行, 充裕资金的61%进入资本市场,然而寿险市场并没有从中获得相应的增长, 反而呈现增速放缓和退保率上升等新特征,而退保主要集中于占寿险市场保费份额近八成的分红险和万能险上。这就使寿险公司陷入了又一个两难的境地:为避免出现利差损而推出新型产品,但因种种可控和不可控因素,新型产品的发展陷入了低谷。
2.3 资金运用风险
我国在保险资金运用的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逐渐拓宽,多元化资产配置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还不够完善。近年来保监会逐步放宽了对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限制,例如:2004年3月,允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次级定期债务,同年6月允许投资银行次级债务,7月允许投资可转换公司债,8月允许保险资金境外使用,10月允许直接投资股市。之后,2006年3月,保监会允许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同年10月,又进一步放开和允许保险公司股权投资非上市银行业务。2009年10月,新保险法中又明确规定了,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运用到不动产投资上。但与目前保险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于狭窄。例如,贷款类业务存在空白,我国仅仅是开展了一些保单贷款业务,还没有涉足抵押贷款业务。对某些投资渠道的投资比例的限制也过于严格。例如,我国对股票投资的限定为:保险公司用于投资股票的资产不能超过保险公司的5%,而西方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为10%~20%。
3我国寿险公司利率风险的管理策略探讨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由于各国寿险业的情况不同,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对利率风险采取的管理策略也不尽相同。例如英国运用严格的资产负债管理,成功地摆脱了利差损风险;澳大利亚大力发展分红型两全寿险保单和投资账户类保单,有效控制利率风险;而日本将资产投资于高风险项目,泡沫破灭后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影响了投资收益率,从而形成利率倒挂带来了巨额的利差损,导致七家寿险公司倒闭。因此,我们有必要吸取国外教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找出利率风险应对策略。
3.1 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3.1.1 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
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是: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将总风险控制在预算范围内。风险控制体系的核心是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和风险预算管理。
(1)实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根据实际经验,可采用持久期、凸性来测量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性,用缺口管理来调整资产负债的匹配度,保证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成本、收益上的基本匹配。具体做法是:第一步,由公司财务部或精算部根据产品特性计算出各产品的持久期和凸性,并预测各产品的现金流;第二步,投资部门根据财务部或精算部提供的负债持久期、凸性等参数,构造资产的投资组合,以便与负债相匹配;第三步,随着利率和投资品种的变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此时由投资部门计算各投资组合的持久期、凸性,预测未来现金流,并与负债持久期、凸性和现金流相比较,确定持久期缺口和现金流缺口,在最大缺口限定的范围内,对资产组合进行调整以便使资产与负债基本匹配,调整投资组合可采用减少短期债券的投资比例、增加长期债券的投资比例、对投资组合的近期和远期现金流进行规划整合等方法。采用上述方法后,能够保证资产负债的基本匹配,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2)实施风险预算管理。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和财务状况计算最大风险承受能力,然后根据各部门的投资业绩和市场情况,将风险限额合理分配到各业务部门,将各业务部门的风险额度再分配到各投资品种;第二步,在投资过程中,按照统一的风险值计量标准,定期计算各部门和各风险类别的风险值,按照风险预算控制投资风险。
3.1.2 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组织架构分为3个层面:一在公司层面,在保险公司设置独立于投资部门的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制定公司风险管理的宏观政策、重要决策和管理规范,提出指导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风险管理意见;协调、指导公司其他部门配合投资部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根据公司投资和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制定风险控制指引,并对投资部门的资金运作独立进行监督检查。二在部门层面,在投资部门内部设立风险控制部。按照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置风险预算岗、信用管理岗、内控管理岗和绩效评估岗等4个岗位,对投资风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估。三在各业务部门的操作层面,在投资过程中,贯彻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进行投资操作,把风险管理的流程、制度、方法融入到投资决策、资产配置、组合管理、证券选择、清算结算等各个业务环节中。
3.2 加快寿险产品转型步伐,加大寿险产品的创新力度
投资型保险兼具保险保障与投资理财双重功能。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我国应继续发展分红保险、万能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产品的创新。如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水平对于保险需求具有决定性意义,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必须适应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需要,实行属地型创新。在一些城市,由于经济不发达,保险市场的产品结构在近年应该以风险较小的保障型产品为主;随着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和倒塔型的赡养老人的义务,国家提供基本保障的数额的降低,人们转向商业保险,力图能够得到保险保障,又能实现投资的目的,因此保险产品的设计要针对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实现针对性创新;此外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渠道不断拓宽,应该根据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的变化,开发新的投资类产品,实现适应性创新。
3.3 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有效化解和规避利率风险
过去的传统寿险产品,一旦预定利率确定,便始终不变,从而造成产品预定利率与投资收益率的背离。为避免这种情况,针对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的传统保障型、储蓄型产品,我们应该注重研究建立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实行弹性预定利率,根据当前的投资收益、死亡率和银行利率等情况,建立预定利率自动调节机制,通过保单现金价值的调整及保费的调整将利率风险的一部分转嫁给保单持有人,使得实际经营结果与保单预计结果的差异得到补偿。同时,加强精算工作,合理设置假设性预定利率,打好防范风险的基础。此外,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资产组合多样化是一种有效化解和规避利率风险的解决办法。从国外发展已比较成熟的保险市场来看,寿险公司大多利用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将保险资金大量应用于期货、互换、期权等进行套期保值。这一点应根据我国国情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建东,黄新爱.寿险公司利率风险的度量[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5).
[2]光洁琳.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08(8).
[3]姚德良.保险公司之痛——利率风险对保险公司的灾难性影响[J].财经论坛,2004(7).
[4]韦生琼.利率波动对寿险经营的影响[J].西南金融,2006(6).
[5]代强.利率变动对我国寿险公司经营的影响[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