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之“美育四部曲”

2012-04-29和利军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4期
关键词:美的想象课文

和利军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这就告诉我们如果离开美,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变得苍白无力。现行的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那么,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美学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这成为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

藉此认识,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在语文教读课中初步形成了“诵读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四步教学模式,现在这里作简要阐释,以求与同行研究改进,共同提高。

一、诵读美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第一步。朗读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把教材的无声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要求学生充分的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重要过程和方法。

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我在教读课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真情范读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老师站在课堂上深情并茂的朗读能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觉,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也在潜意识中进行了。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我的范读课文,使得学生被文章的美景所陶醉,被文章的优美语言所吸引。他们便不由自主的会在内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既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又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的朗读。

例如在上《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我在读前让学生伸出手有节奏的轻捶桌面,体验轻、重、缓、急的鼓点节奏,想象安塞腰鼓的豪放与雄浑,感受强烈的气势。最后,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胆子也大了,震撼人心,激越豪迈的“安塞腰鼓”在教室里“读”出来了。 学生从读中获得自信、获得快乐,也便喜欢上了这种大声的,忘我的朗读。

3.充分运用多媒体,预设情境开放朗读

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视频、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和。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为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在教学诗歌时,就配乐朗诵,在教学童话故事时,就采用动画或视频展示,通过朗诵比赛,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学生就能更好领悟诗的感情,更好感受人物形象。

二、发现美

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的名言:“美是处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第二步我提出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学习目标是:让我们从小就学会如何在生活和自然中去发现美。

例如在上朱自清的《春》这一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整体感知,找出认为描写最精彩、最能体现江南春天美景的语句。学生个人经历不同、欣赏角度不同,他们发现的美句也不同。有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这一句中的“偷偷地”和“钻”用语精妙,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突出了作者的惊喜。也有认为“太阳的脸红起来”这一句最美,它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更表现了春天内在的神韵。还有的同学喜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三、欣赏美

仅是朗读还不能把握作品的形象和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景。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捕捉意境美。这第三个环步便是——“欣赏美”。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是语文课程总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还特别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文学是诉诸表象的语言艺术,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当然以艺术美为对象,但课文涉及美术、体育、音乐诸方面,以及有关引起人们触觉、视觉、听觉等的美学感受都要培养。因此,光从语感入手是不够的。艺术欣赏需要借助欣赏者的想象活动才能形成再现。

如《济南的冬天》这一课,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个小组成员合作,用美术课刚教的水彩技法画出想象中的济南美景。学生眼中惊讶、新奇、兴奋等种种反应告诉我:他们的思维已经被激活。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的出谋划策,有的执笔上色,有的交头接耳……教室里顿时人声鼎沸。经过十来分钟合作、探究后,学生的作品大体成形。我再让他们对照画面朗读相应段落,边吟读、边联想,学生能潜心专注,自觉地在享受愉悦中得到陶冶,得到美的感受,增加了审美体验。

四、创造美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走好这最后一步——“创造美”。

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一课,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课上“导游苏州园林”;二是课后仿写——用饱蘸浓情的笔描绘仓颉古庙。在第一个环节里,先让小组充分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口语交际机会,然后让个小组推选不同风格的“导游”作为代表。学生在“导游”活动中充分表现出他们的创造性,既不脱离课文又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所指内容。第二环节课后完成,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和感受,并把济慈的名言告诉学生:“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构造器有思考、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美”需要感知更需要创造。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者,如果在教学中没有美的情感,美的艺术,美的发现和创造,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呀!在审美教育的园地里,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做一名能工巧匠,让学生享受到美育沁人的芳醇。

猜你喜欢

美的想象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背课文的小偷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背课文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