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中实现体验学习
2012-04-29范秀英
范秀英
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激励学生要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并且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中实现体验学习的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循环中的不同体验。教师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联系生活;体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41-02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激励学生要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并且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
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中实现体验学习呢?下面就结合我本人的课题研究谈谈这个问题。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与体验学习
1.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2.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生活化教学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它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是以体验的方式达到促进并加深理解的学习。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地体验,发现其闪光点,使学生在激励和赏识中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中实现体验学习的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中实现体验学习的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循环中的不同体验。
其操作流程为:
1.课前准备——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唤醒体验。新课标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使他们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为此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准备:
第一,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生活经验,寻求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找到学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点,课前让学生调查、搜集、整理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
第二,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作为学生,就应该根据要求在课前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生活、唤醒体验、积累经验。
2.课堂教学——带领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生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一,结合生活,激活导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例导入新课,学生自然就会兴致勃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使思想品德课少了许多说教,从而大大提高了思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在《学习新特点》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讲述自己进入中学后的感受,比较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从而很容易导入到“初中学习的新特点”这一环节中,这比起那些空洞的说教会更有效。
第二,情境设疑,讨论探究。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自身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学生就会思维活跃,主动进取,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搞清楚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内容。例如,在《隐私和隐私权》一课中,教师可以展示这样的案例,请同学们来分析:有一位女生在老师上课时,不听课却忙着写纸条,老师过去想要看她到底在写什么时,那位女同学愤然站起来说:“老师,你侵犯我的隐私权!”学生对这个案例很感兴趣,因为有很多学生也经常上课溜号、传纸条,他们也很想知道老师看他们写的纸条算不算侵犯隐私权。据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们认为什么是隐私?(2)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属于隐私吗?学生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教师适时地引入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学生纷纷提出生活实例加以证明,并得出了结论。
第三,归纳总结,提升体验。获取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而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要进行归纳总结。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
3.课后延伸——指导学生回归生活、实践体验。我们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效果,而更应该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抓住知识的迁移点,把学习的内容向课后延伸。
第一,联系生活,解释现象。学生学习一些知识后,可以让他们解释某些生活现象,以此来加深理解,提高运用能力,这也就是重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初三复习时可以进行问题设计:你认为中央电视台每年举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学生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探讨“评选目的”,可以多角度解答,答案多元,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二,运用知识,亲历体验。教学生活化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调查、访问、制作等,在亲历体验中补充、丰富、完善课堂所学,增加学生的体验学习和学以致用能力训练。如在教学《创建新集体》一课后,要求学生制定班级公约和班徽;组织进行校园不安全因素的调查等。
第三,关注生活,启迪思想。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后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引发思索,积淀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教学后,让学生完成“节水宝典”措施,这是对我们书本知识的拓展。
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中实现体验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思想品德课目的是要让学生感悟生活的真理,如果学生认为老师选的教学内容不真实,缺乏一定的典型性,那么学生就不会接受,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最好的教学内容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并且带有典型性。只有这样,学生的体验才会深刻,观点才能内化,觉悟才能提高。
2.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保证。就思想品德课来说,营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互动与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知识体验、感悟道德行为。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以学生为本,体验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但是这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有人认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导作用势必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性,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
4.防止理论缺失,避免流于形式。在强调以生活为基础进行体验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科知识的支撑。在新课程的理念中,并不否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而是在其基础上增添时代和生活的气息,使政治学科更具活力。一定要避免流于形式,让宝贵的教学时间无谓地浪费掉了。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中实现体验学习,教师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