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中方与圆的运用比例
2012-04-29许双军
许双军
摘 要:纵观宜兴紫砂数百年的发展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文环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断地被熔炼、升华的壶艺文化独树一帜并流传至今。
关键词:紫砂壶;方;圆
1 前言
历史上文人直接参与紫砂壶制作历代均有。明代末年嘉兴人项石损为名书家,虽不是陶业中人,但亲自动手制壶,所制砂壶形质朴而雅,出手不凡,非普通艺人可及。近现代画家、书家、金石家在砂壶上题咏绘画后再由艺人刻制的很普遍,有不少文人则是自己镌刻,因紫砂艺术修养深厚,自然韵味十足,文人气息浓厚。又因为文人喜爱方圆之说,什么事都做得有模有样,所以紫砂茶具的身上方与圆的艺术气息被广泛实用。
茶具的方与圆,除了因其视觉上独特的审美效果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中国古人“天圆地方”思想的影响。这种认识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并由此影响到中国人的审美倾向。比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就主要以圆形和方形为主,但似乎方器比较多些,大件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小件的有方爵、方尊、方缶等等不胜枚举。有趣的是,这似乎和紫砂壶的整体状况刚好相反,后者恰恰是圆形壶大大多于方壶。估计这是紫砂方器的制作难度大和其实用性不如圆形器的结果吧。由此可见,方圆造型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深深烙印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之中。
2 圆在紫砂壶造型中的应用
圆是最有弹性的几何形,它在紫砂壶的造型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壶形都有圆的踪影。人们通常对圆形壶外形的基本要求是“圆、稳、匀、正”,甚至要达到珠圆玉润的地步。实际上在圆壶中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珠圆”的,一般的情况恰恰是多个大小、弧度不同的圆形对照,比如邵大亨和程寿珍的“掇球壶”(见图1);有时是提梁和壶身的圆形对照,比如经典的“大彬提梁壶”;更多的还有圆形把圈与壶身的对照。
3 方在紫砂壶造型中的应用
纯粹使用方形来造型的紫砂壶不多,但这样说并不是指方形本身在审美上有什么缺陷,而是在成形工艺上较难把握罢了。但好的方壶总给人一种挺括周正、坚硬利索的感觉。较为大家喜爱的壶形有“六方提梁”、“八方提梁”、“合斗壶”、“方斗壶”、“砖方壶”、“亚明方壶”(见图2)等。
4 紫砂器中的方与圆
圆与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无方就显不出圆。《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这是说最初的圆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所以在紫砂壶造型中通常是方与圆相交融的。正由于方圆在美感上迥然不同的特征,所以这类紫砂壶制作起来是最困难的,过圆则失之柔弱无力,或者臃肿含糊;过方则又僵硬生涩。这方面的代表壶型“觚棱壶”(见图3)。此壶形俯视呈四方形,侧面看又有覆斗状,但又不是直棱角的覆斗,像两条斜边向外弯曲的梯形。盖、颈是小四方而底部相比上部又大出很多。这样的上下变化全依靠自壶盖延伸下来的四条弧线的连贯与过渡。因此这对四条弧线的处理就成为此壶造型的关键,因为它影响整个壶身的方圆形状。再加上身筒基本上呈方形,而把又呈圆环状,所以如果把和身筒的方圆搭配不协调,也会使整个壶形显得极为
别扭。明朝的李仲芳很完美地把握了此种壶形的平衡,创造出“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奇妙境界。欣赏把玩此种工艺品壶型,我们可以边饮茶边静下心来做做方与圆的辩证思考了。
由此可见,方与圆在壶体上的运用比例直接影响着紫砂壶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