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记忆,在这里唤醒
2012-04-29海霞
海霞
每次父亲来京,我都会乐颠颠地拖着他到处品尝我新近发现的各色美食,一如记忆里他连早餐都舍不得吃而要省下钱来带馋嘴的我四处下馆子。在那个餐厅与美食极度低调的年代里,他的每一次寻找都显得过于矫情,寻得好餐厅,吃不起;寻得好菜式,一般餐厅做不出;自己想动手,食材又买不全,白白让我对着各式小说中描述得诱人抓狂的菜名流下过不少失望的泪水。
父亲自称老餮,是母亲从来高嗓门儿叫唤着抱怨着的“馋鬼”。或许是大地主家出生的小儿子,因而曾经吃过“好”的,吃不着时当然就处处显出馋相。再拖着个从小学就开始立志成为“红粉”的我,父女俩每天最多的沟通就是对于各色菜名展开的联想、瞎想,对各种菜式做法的非执行式探讨,虽然,从认字起就被逼着看《红楼梦》,那是我妈干的事儿,但她可没办法让我像书里描述的小姐公子般有那许多吃食呀!
话说这老餮跟着我各式新餐吃了两回,一咂舌,居然说要带我去一家特别有味儿的,肯定是我没吃过的地儿。跟着完全路不熟的他折腾许久,终于寻着那个大红牌子“基辅餐厅”。基辅?乌克兰餐?父亲还懂这路子?满脑门儿问号地进了门,一下子就惊着了:这哪儿是餐厅,分别就是一个演艺厅嘛!巴扬手风琴的琴声伴着乌克兰歌手的歌声,再夹杂着人们的热烈掌声跟不着调的和唱声,俨然情景聚会。而和唱得最激动的,多是白霜鬓边的老人。
静神一看,温馨的餐厅里皆是浓郁的异国调调。楼梯的两侧墙上挂满了关于餐厅和演艺剧团演员们的照片和介绍,五颜六色的乌克兰酒吧台陈列着各类酒水与钱币,整体装饰得既典雅又朴实,从桌椅到餐具以及各色摆件,极具乌克兰风格特色。四周窗户外的墙壁,被精心涂成了白桦林图案,墙壁上点缀了一些乌克兰军旗图案的装饰品,再配上时刻运转着的水车灯,盛满酒的铜壶,在歌声中,直接穿越到了乌克兰。还未点餐,便已明白父亲为何非要来这里。他们那代人,当年学的是俄语,骨子里多少有着对“苏联老大哥”的崇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更是当年他们的“流行歌曲”,这些苏联情结居然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可舒缓,难怪父亲要非来不可。
翻开菜单,红菜汤、罐焖牛肉、蒜香面包、格瓦斯、基辅烤鳕鱼、黄油烤鸡……缺少情结的我看来只能直奔主题了!乌克兰人的饮食习俗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及波兰和捷克等东欧国家大致相同,按乌克兰人的习惯,午餐、晚餐通常有3道菜。头道、二道为主菜,是热汤类,如清菜、土豆汤、红甜菜汤、肉汤、鱼汤等。二道菜一般是肉、鱼、禽、蛋制品,如煎猪排、煎牛排、炸鱼排、肉饼、炸子鸡和水果填鸭、填馅炸鱼、瓦罐牛肉。三道菜通常是水果、甜食或饮料,如咖啡、茶、冰淇淋和冰甜点。在吃头道菜前,有时有冷盘,如沙拉、鱼子酱、火腿和奶酪。他们都习惯以面食、稻米为主食,喜欢吃面包,但主食还是以肉为主。在基辅餐厅的食谱上,有很多好吃的肉菜。与中国一样,他们不吝惜使用调料,特别是葱姜蒜。只有这样,那些肉菜才能浓香扑鼻、引人食欲。中国烹调讲究“色香味”,乌克兰饮食有着同样的要求,饭菜装盒上桌,要根据菜的口味佐以西红柿片、青椒丝、红菜头块等等颜色鲜艳的配菜。这样美肴既好吃清口,也鲜艳美观,像一幅好看的画。埋头猛吃间,父亲只顾着盯着餐厅电视,因为不断播放着苏联歌曲、以及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历史镜头和电影场景。而大厅里,除了来自乌克兰的艺术家拉起手风琴,其他几位乌克兰的歌唱家也开始演唱前苏联歌曲,如父亲一样,大多数就餐的食客都顾不上吃,手上拿着黑面包咬着,不自觉地跟着歌曲的节奏轻声哼唱。
原来老餮也有顾不上吃的时候,原来一家餐厅,便可将遥远的记忆,轻轻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