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授课技巧
2012-04-29魏丽娟
魏丽娟
【摘要】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讲授的东西,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当然就要注意一下授课技巧。
【关键词】课堂;授课;技巧
有人将教师比如厨师,每天辛苦做好有营养的饭菜,给学生吃。这比喻甚是恰当,细想做饭与教学确有可比之处。但是,有营养的东西,不一定人们就爱吃;而人们爱吃的不一定是有营养的食物。所以厨师很重要,尤其是他的厨艺很重要。教学亦然。相同的知识,不同的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不同,做出的“食物”味道不一样,同学们接受的程度也完全不一样了,当然教学效果亦大相径庭,关键在于老师的教课方法。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讲授的东西。要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新课导入的技巧
新课导入的技巧指的是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媒体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程序和轨道之中的教学行为和技能。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当然会让学生厌烦,所以经常变换教学方式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会让学生对每一次的新课产生期待的心理,而新课的导入就尤为重要。巧妙的“导入”能创设出激烈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的学习目标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导入技巧分为以下几种:
(一)释题导入法
文章的标题牵涉到人名、地名、物名。从解释这些名称开始。比如讲《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时,问学生题目中交代了几个地点,都是干什么的地方?当学生找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找出它们一个是玩的地方,一个是学习的地方时,老师即可导入:对,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入学校生活的往事是最值得怀念的!鲁迅先生玩在百草园,学在三味书屋,他的感受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这样就直接导入课文了。
(二)介绍作者或时代背景导入法
比如讲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从时代背景讲起,像讲故事一样,既引起了学生 的好奇心,又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打下基础。
(三)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简单明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教师精心设计的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导语,就会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使其心理达到最佳状态。
(四)悬念式导入
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念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念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
二、讲授课技巧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那种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是极其陈旧落后的。直到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老师总是丢不掉“讲”书,而且还要追求讲“深”,讲“透”。对于这种语文教育界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且习以为常不以为非的做法,叶圣陶多次提出过质疑:“教师果真是只管‘讲的吗?学生果真是只管‘听的吗?一‘讲一‘听之间,语文教学就能收到效果吗?”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恩格斯认为,人的认识“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从哲学的常识来分析,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想不想学,肯不肯努力学是内因。
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主要职责在于启发和引导,而不是机械呆板的教书。事实证明,“导”比“教”更重要,“导”比“教”更有效。有的教师在程度不同的班级上同一课书,用的却是相同的方法,甚至还有今年用去年乃至前年的教案的,这怎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另有一些语文教师,他们的教学态度不谓不认真,几乎每课书都要向学生进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名言警句、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等方面的讲解灌输,以至于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下课铃响了还不肯歇息,就是不肯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想: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讲下去,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是否真的有用?只要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再加上教师引导得法,所有学生的语文程度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快提高。
其次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养成了随时认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将会进入一个多么完美的理想境界!但是,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决不是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的,也不是靠教师或家长的生硬灌输所能奏效。“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历练中才能一点一点感受到学习语文后的长进,品尝到学习语文后的甜头,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变枯燥为丰满,变苦恼为快感,变死记为思索,变无所事事为注意力集中;而这种主动、丰满、快感、思索与注意力集中,又足以鼓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更大兴趣。在养成学习语文一系列好习惯后的无数次良性循环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决无提不高之理。
三要提高教学技能,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就是教师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集会的主席。要当好这个主席,无疑是要有充分的素养储备的。语文教学之提高,与教师之水平关系至巨。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故教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要图。假若教师本人既不善读,也不善写,怎么能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有效引导、激发学生呢?以己之昏昏,欲人之昭昭,自古及今,未之尝闻也。
三、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不仅应当注意课堂提问的度、量、衡,而且还应掌握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板书技巧
事实上,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课堂中学生有注意的一个焦点。针对教材而言,板书是文章精华的浓缩,文章的血肉。板书设计得好,运用得好,能化复杂为简单,化紊乱为条理,化抽象为直观;从美学角度看,它是课堂教学的精品展示,给学生的视觉效果是严谨、科学、简洁的结构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侧重于形象思维。为此,在教学中能针对其认识特点对症下药。
五、结尾技巧
正如苏格拉底在与费得罗斯谈演讲的结尾时说的:“对于演讲的结尾,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说总结性地将所讲过的内容再重复一遍,将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话再讲一遍。”课堂结尾也须如此,但也可采用其它形式进行归纳总结还有。情感激励法、朗读设置法、学以致用法等,如果能巧妙地设计课堂结尾,则会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富有后劲,正如邵守义教授所说:“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