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民企国际化探索
2012-04-29张学英
张学英
作为习近平副主席访美的重要环节,2月,中美签署了386亿美元经贸大单,中国最大的民营新能源公司——新奥集团的50亿美元投资项目赫然在列。其实早在2011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访美签署的大单中,新奥集团就已经榜上有名。
不过,与去年签订的技术合作项目有所不同,本次新奥将在未来10年内投资50亿美元,以“资金+技术”的方式在美国内华达州建立清洁能源生态中心,该中心主要项目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基地和未来能源生态城。在3月“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在接受本刊专访时,雄心勃勃地表示:“新奥已经为‘走出去积累了很多年,现在,应该大胆地进行境外投资的尝试,这对于新奥的整个产业链以及扩大规模都是相当有帮助的,对于新奥未来实现跨国经营也具有战略意义。”
而新奥的这一动作在中国新能源领域被视为具有标志意义的大事件,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家新能源公司向国外输出技术。而这一变化也暗合了习近平副主席早前指出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30多年前单纯由美国提供资金和技术,中国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的传统合作模式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新奥成功入围两国政府的协议,一方面源于其技术优势,一方面是其近年来在海外市场的不懈拓展,拥有了相当的品牌知名度和一些重量级的企业合作伙伴。
作为新奥的创建者,王玉锁一直是新奥国际化战略坚定的支持者和倡导者。熟悉王玉锁的人说,他头脑敏锐、眼光独到,尤其是对于机会的把握既准又稳。
技术优势
20多年前,王玉锁创办新奥时,新奥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从液化气销售、汽车出租业起步,到涉足城市燃气的公共事业领域,如今,已经形成了包括能源分销、能源化工、太阳能源、智能能源等在内的互为依托、互相协同的清洁能源产业布局,总资产超过400亿元人民币,100多家全资、控股公司和分支机构分布在国内100多座城市及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2001年5月,新奥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次年,新奥燃气转入主板,成功拓宽了融资渠道。也就在2002年,新奥集团筹措了由美、欧、亚及香港本地8家银行参加的国际银行贷款,用于燃气项目的开发。有人把这视为新奥国际化战略的萌芽,这笔资金为新奥在中国市场开疆扩土的加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09年7月,刚就任美国能源部长不久的朱棣文一行驱车专程访问位于河北廊坊的新奥集团,这是整个访华行程中,唯一一个中国清洁能源企业的访问安排。朱棣文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新奥集团煤基能源生产“零排放”技术试验中心和光伏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参观结束,他对新奥集团的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和实践活动表示了赞赏和鼓励,并希望中美能源产业界加强交流,共同推进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此举在中美两国都引起了轰动,新奥也从默默无闻突然变成全球新能源领域里的一匹黑马。
这一转变的过程,要从2004年说起。当时全球能源紧缺、能源安全及环境保护开始成为世界性话题,新奥毅然进军煤的清洁利用领域,积极寻找更为清洁的替代能源;随后进军太阳能领域,构建清洁能源产业链。“只有把企业的战略融入国家的战略,企业才能有巨大的市场;只有把科学技术发展融入世界的发展大趋势,企业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甘中学一直很欣赏新奥的这句口号,在新奥国际化探索进程中,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曾在世界500强企业美国ABB公司任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的甘中学,现在是新奥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新奥智能能源CEO。2003年,他同其他7位海归博士一同加盟新奥;2006年,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并获批成立新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攻新能源技术研发;接下来几年中,新奥又引进了海外博士及专业研发人员180多人,如今新奥已经形成了一个由近百名博士、600多名硕士组成的高端技术团队。
依托这一专业团队,新奥的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也开花结果。目前新奥科技已经申报专利超过270项,并形成了煤基低碳能源转化技术及泛能网技术两大技术体系,涉及能源分销、能源化工、太阳能源、生物能源、清洁能源综合解决方案等多类业务,似乎在清洁能源领域里无所不包。其中煤催化气化、煤地下气化、微藻生物吸碳技术等还被列入国家863、973计划,目前煤地下气化和微藻生物吸碳技术都已开始在内蒙古进行产业化示范。
由此,凭借着高端核心技术,新奥的国际化进程有了质的飞跃。从2009年开始,新奥先后与美国国家清洁能源实验室(NETL)、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NREL)等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煤催化气化、微藻固碳等技术链中的多项技术的联合研发和产业化推进。
不过最为业界所津津乐道的是新奥率先提出的“C经济—智能化”理念。新奥认为,人类想真正全面解决能源问题,最首要、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能源体系,要系统全面地围绕能源生产、应用、储运、回收四个环节,以先进的方式开发能源,以系统的方式利用能源,用智能的方式管理匹配能源,在达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推动能源与经济向着低碳与循环(C经济)的方向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他们依托持续创新的清洁能源技术,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系统解决能源生产应用中的清洁与效率问题。这一理论获得国际能源界的高度认可,被国际智能电网联盟主席Guido Bartels认定为“中国的能源思想创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市场拓展
事实上,除了持续保持技术优势外,新奥的海外市场,尤其在美国市场的拓展步伐同样值得关注。
就在朱棣文参观新奥两个月之后,2009年9月,新奥集团和美国最大电力企业之一的杜克能源在克林顿全球倡议会议上签订合作协议,加速发展低碳和清洁能源技术。双方表示将合作开发商业太阳能项目、煤基清洁能源、生物燃料、天然气、智能电网、能源效率和藻类吸碳技术。同年10月,新奥太阳能源与杜克能源建立了以产品技术换市场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杜克拥有的丰富市场资源,以及新奥拥有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系统集成技术,共同开展光伏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BIPV)等业务。
2011年1月,新奥与美国杜克再次合作。杜克对新奥的系统能效理论和泛能网相当感兴趣,“美国与中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那就是一个清洁能源的未来——环境更美好、人们更健康、工作更快乐”,美国杜克能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吉姆·罗杰斯在谈到与新奥的合作时表示。罗杰斯提出的“重新定义能源”的话题与新奥提出的“能源新常态”不谋而合。
业界人士认为,杜克主要是因为低碳减排等外在要求促使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导致其越来越重视智能能源、多联供等技术,并与新奥签署了《建设未来能源技术示范平台》的合作协议。这次合作受到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的盛赞:“代表着目前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高水平。”
同年6月,新奥集团、河北廊坊政府与美国夏洛特市政府及美国杜克能源公司共同签署了《中美绿色合作伙伴四方协议》,再次涵盖新奥的5项核心技术。新奥在北美的市场继续扩大。
不仅如此,新奥太阳能也早已从2009年开始构筑海外市场,搭建了覆盖亚洲、北美、欧洲、中东、北非的市场网络,并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承担了数十个大型地面电站、屋顶电站的咨询、设计、建设与运营项目。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新奥的国际化是具有标杆意义的,观察新奥的国际化,可以看到不断渐进的商业模式和不断创新的技术,为企业顺利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为中国的新能源企业的国际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规避壁垒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之势。然而,随着中国新能源企业的不断壮大,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升级。去年年末中美在光伏电池领域产生摩擦,美国宣布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面临倒闭浪潮的德国太阳能企业,也把倒闭的部分原因归咎于中国。
不过,市场分析人士发现,美国针对中国的光伏等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并没能阻挡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走出国门。相反,它正促进了中国的新能源企业积极开辟国际市场,并进一步走出国门——为了规避贸易壁垒、在美国本土设厂以及技术研发中心。
来自国内媒体的报道显示,早前中国一些著名的新能源企业已经在美国布局,像著名的尚德电力2010年宣布在美国凤凰城投资1000万美元建设太阳能电池生产工厂;2011年初,江西赛维LDK斥资3300万美元收购美国太阳能电力70%的股权。金风科技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兴建一个计划耗资2亿美元,总装机容量110兆瓦的风电厂,作为其产品的“样板间”。
“中国企业走出去,购并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企业家应该以一种创业者的思维去做,不仅可以提供当地就业,还可以实现税收,减少贸易摩擦。”王玉锁说。他衷心地希望国外政府能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开放的市场和公平的政策,对待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并帮助他们实现长远发展,就像GE、IBM等大公司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一样。
2012年新奥集团与美国内华达州签订的《清洁能源生态中心合作意向书》显示,除了新奥的资金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新奥集团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帮助当地政府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基地,共同打造一座集绿色电力、绿色制造、智能生态城为一体的绿色新城。而智能生态城就是新奥“C经济—智能化”理念的一次实践应用。此前,该理念已经在中国河北、上海、湖南等多个地区得以成功应用,有力帮助大型园区和大型工商用户等降低能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
在今年3月“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再次表达了对美国市场的兴趣:“美国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市场,如果美国的投资政策更加开放的话,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和大量资金投向美国,帮助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发展。”据他介绍,此次与美合作是一个10年规划,将创造数千个就业机会。
去年12月,在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王玉锁倡议:“各国应加大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与投资、放宽对清洁能源技术出口的禁止规定、鼓励跨国投资与技术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推进技术的产业化实践。”同时,他建议各方将减排目标落实到技术行动中去,以正确面对全球的减排压力。
1964年出生的王玉锁的梦想是在清洁能源领域实现全球的技术合作。“如果有一天新奥的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能被全世界人民接受了,能源的清洁和高效利用就会更进一步,同时这对新奥的未来也很重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