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EC与外专局携手30年
2012-04-29之江
之江
美中教育机构与国家外国专家局长达30年的合作历程,共同为中美文化教育及人才交流事业谱写了深厚的友谊之歌。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迎来了第一批心系祖国的美籍华裔人士访问团。美中教育机构总裁余国良博士和彭永宁博士等是这一访问团的主体成员。
与北京大学的往来很快也让美中教育机构认识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当时的海淀区还不是很热闹,美中教育机构派来北京的外教常常以友谊宾馆作为他们在中国的绿洲。从此,开启了国家外国专家局与美中教育机构长达30年的合作。直到今天,余国良谈到当年的经历,仍觉得颇为难忘,“我还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在友谊宾馆使用过的VIP卡。”
规模合作:逾15万人次受益
说到和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合作,余国良微笑着细数和一任任合作过的领导一起访问偏远地区,一起干项目的往事。他说他特别欣赏外专局与ESEC的合作模式:“我们在其他国家也有教育合作项目,但比起在国内从百废待兴起步的发展速度,可以明显看出国家外专局的作用。当然ESEC在华的服务带有心系祖国的感情,还有交流的方便,但国家外专局给予ESEC的帮助应该是ESEC所有项目在华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这是我们在其他没有外专局的国家所看不到的。国家外专局给予我们外教、外专来华后生活与工作的协助,规范了我们合作第三方各个高等院校所需要做的准备,特别是课程、课堂、宿舍与各种硬件的安排,外专局都预先做了沟通,安排好了渠道。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前提,ESEC是没有可能取得十多万人结业的成果的。”
双方合作的30年,是美中教育机构先后12个项目在中国开花、结果的30年。到今天,ESEC已经和国内近300家单位在英语培训、现代教学方法引进、国际经贸与国际商法培训、医疗教育、高等教育评估、残疾人服务和特殊教育等领域成功举办过多个合作项目。30年来,已先后为国内各部门、各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等培训了包括专业人士、科研人员与政府官员等在内的超过15万九次的学员。
在与国家外专局合作的所有项目中,余国良认为最成功的要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国际经贸与国际商法培训。1983年,美中教育机构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设立国际商务与国际商法课程。先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试点,在国家外专局的统筹安排下,快速发展。之后的20年中,共举办了227期,训练了14610名学员。该项目成为上世纪90年代末ESEC在华最受欢迎、最供不应求的培训班,也成为国家外国专家局与美中教育机构最有效的一次合作。余国良认为,国际经贸和商法的外国专家提供求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能够把这个培训班量化,证明了ESEC与国家外专局有效的联手、相互的配合。后来,这个培训班又延伸举办了破产法国际研讨会,并增设了“领导伦理”与“商业伦理”系列讲座。
余国良说,随着中国的发展,ESEC已经“过渡”并停办了这个培训项目,而这个终止是ESEC项目成功的重要标志。正如他在结束国际经贸与国际商法班的时候所说:“今天祖国的世贸关系已经改变,现今应该是中国的专家开始到世界各地传授经验的时候了。”
深度合作:催生高教教育评估
长达30年的合作,让外专局与美中教育机构形成了一种默契的深度合作方式。ESEC的各个项目,无论是国际经贸班、出国英语班、高等教育评估发展还是残疾人工作等,都由4个步骤:首先,项目的筛选都先听取国家外专局的建议并进行认真的讨论;其次,进行项目试点的安排,国家外专局常常把最可靠的或最信得过的关系推荐给美中教育机构作为尝试;再次,对项目进程进行评估与认证立项,国家外专局常常在这时提出最关键的建议;最后,对项目要进行大量的复制,特别当项目被证明是有效时,国家外专局就作为中介,联系各个合作点,甚至提供培训的地方,然后面向全国推广。“从国际经贸培训和英语培训两个项目就可以看出,ESEC的培训活动在华迅速发展,国家外专局的渠道与推动是至关重要的。”余国良这样描述外专局在美中教育机构项目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评估项目,也是外国专家局和美中教育机构深度合作的另一典范。1985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建立国际化的评估体系被提到高教改革的议事日程。余国良接受了国家外专局和北京大学方面的提议,把高等教育评估研究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ESEC在华服务的新项目。1987年夏天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一次美中高等教育评估研讨会,国家外国专家局是主要协办单位之一,30多所国内大学应邀出席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的成功举办,首开了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与国际接轨的先河。
1990年的第二次研讨会有150所大学参加。这一国际合作项目也被列入中国国家外事工作计划。上世纪90年代初,ESEC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大学继续发展了高等教育评估培训课程,并协助建立了高等教育评估资料中心。在合作过程中,ESEC两次组织中国专家访美,走访了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美国各州(联合)教育委员会、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高教协会、高教评估机构,以及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夏威夷大学等20多家机构与高校。199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四次高教评估国际会议除非洲地区和国家外,世界各地,特别是英国等欧洲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都有代表与会。ESEC为合作过程中的各类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并利用自己侨胞的身份,在联系各国相关机构、邀请外国专家来华参加活动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高教评估的机制基本形成、各国各方沟通的航道打通之时,余国良和他的团队退到了幕后。很多人知道并深受高等教育评估项目的影响,却鲜有人知为这项改革默默奉献的这个侨胞团队。
前瞻性的合作:为西部英语教育发展找出路
语言是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是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群心系祖国发展的华侨更是深谙这一点。英语培训,可以说是美中教育机构的“拿手好戏”。早在1981年,ESEC就已经为北京医学院准备出国交流的医学界人士和北京市经委所属的70多家外贸公司的涉外谈判人员提供英语培训。次年,在北京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固定的出国英语培训点。英语培训很快就成为ESEC与外专局最大的合作项目,并向全国辐射和推广。在外专局的支持下,超过200家单位曾就该项目与ESEC合作,共举办培训1260期,包括大学教授、中等学校教师、科技人员、企事业单位与政府高级管理人士、社会工作者、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在内的多达9万人接受培训。
促进中美的联系,在加强国人语言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让中国人走进美国、了解美国,也是美中教育机构一直致力于推动的。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国内的企业与机构有输送管理人员出国实地受训的需求。在外专局的推动下,ESEC开始着手经办赴美考察培训项目。迄今ESEC已经安排了80多个团队赴美进行培训考察。今天,ESEC已经不再把重点放在出国培训上,在美国经办这些活动的机构已经有了好几百家。ESEC的精力已经“过渡性”转移到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
在国家外专局文教司的倡导、支持和推动下,在ESEC、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和相关省、区、市外专局及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西部地区英语教师全封闭TIP培训”已开办了59期,培训了近1.4万名来自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新疆、甘肃、云南、广西、贵州、重庆等各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中小学师资的培训,余国良此刻决心把重心放在西部以及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上。今天义务教育的最大不公平常常体现在英语学科,农村孩子最怕、最没有信心的就是英语,TIP聚焦在这个问题上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ESEC帮助这些基层的中小学教师提高了英语口语教学能力,为西部地区的英语师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解决西部教学发展的需求,余国良的目标与希望是:TIP在将来的10年培训20万人。
外专局副局长李兵也充分肯定美中教育机构在英语教育并中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余国良博士和ESEC的朋友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一套真正适合中国人学英语的科学方法。他们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先后开办了各种培训班和专业教育课程,为中国培训了大批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推动了中美高校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中国英语教育的改革和国际化。尤其是ESEC派来中国的专家和教员,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精神,为了帮助中国培训各种急需的人才,坚持不懈地勤奋工作,为中国英语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成为中美两国友好的使者和友谊的桥梁。”
在美中教育机构30周年庆典上李兵说:“美中教育机构与国家外国专家局长达30年的合作历程,共同为中美文化教育及人才交流事业谱写了深厚的友谊之歌,双方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