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中的应用
2012-04-29王如彪
王如彪
【摘 要】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课堂
一、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历史课程
历史课程之中包容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广阔的时空外延,因而更应当充分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成长历程,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因此,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的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这一切.都是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而为之的。
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生活性”理应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我们培养的学生总是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面对现实生活,都需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顽强生存与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毅力方面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借助历史来认识现实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因缘,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历史文化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历史景观,增强“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20 世纪初,美国注明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步人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便感到“学习无用”。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就应当坚持生活性原则,强化教学与历史和现实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另外,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性之一在于其“普及性”,因而 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一批“小史学家”,而是以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家养,以会生活、会学习、会创新为目标,培育和发展其高尚的精神人格为主。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应当要降低理论强度,充分注意开发利用富有生活气息的丰富的乡土、社区甚至本家族的历史课程资源;同时,还应当探索构建“因学定教,多维互动,合作探究”为特色的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重建课堂生活,提高历史教学的“育人”效果。
三、陶冶学生的精神境界
著名史学理论家王学典先生曾经指出:“历史学家所面对的过去,不是一个寂静的物理世界。 而是一个沸腾的精神世界,他所着力探究的,不是僵死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作为以“人文”为特征的历史学科的教育,其关注的对象必然应当是“人”本身。是人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民族的落后,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更深层的是在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落后.因而,从某种角度来讲,历史教育必须要以陶冶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根本。所以说,教育要回归人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决不能以单一的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来遮蔽了历史教育的精神培育功能之光芒。
四、还学生以课堂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在于学生是否真正领会和应用掌握历史知识。过去,我们的历史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成为教师自我表现的场所。这样一来,教师尽管把大堆大堆的知识不问情由地机械转压到学生头上。但并不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渴望与热情,比比皆是的“你讲我听”“你写我抄”式的僵化做法.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个性特长。实践证明,真正有用的知识都不是被动的、机械地堆积起来的,它要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的错综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在个人独立思考中实现。因此,如果没有学生自觉自愿的独立探索,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无论教师多么高明,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历史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实现教学目标及与教师协同一致获取知识的乐趣,我们的历史课堂才有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实现真正地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学生主体,教师的角色就需发生转换,即由“演员”变为一名高明的“导演”。这并非易事。
首先,它需要教师真正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其次,是要掌握多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组织教学、驾驭学生的能力,以便尽快实现由“演员”到“导演”的转变。
总之,历史教学活动涉及的对象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每一种历史教学方法在适合其使用的场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存在所谓“包打天下”“惟我最佳”的教学方法。我们常说的“教无定法”,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的意味。如果说教学方法多样性的一层意思是指,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话,那么,教学方法多样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在同一场合,对同一种教学内容,相同的学生,也可采用不同的、多样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