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熠熠生辉
2012-04-29姚思东
姚思东
在2012年芦苞镇旅游文化推介年活动中,最忙碌的莫过于2008年就被列为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广东省古村落”长岐村。古村修缮工作在今年三月全面铺开,计划于今年五月对外开放。
其实,摄影爱好者早已盯上了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明清古村落,各类摄影展上不时有长岐村的旖旎倩影。
黄伯,一个在长岐村土生土长的60岁村民,自告奋勇当起了导游。在他的带领下,我们领略了长岐古村数百年的文化沉积。
在长达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钟何黄芦四大姓氏家族陆续迁入九曲河环绕的长岐村,在这里生息繁衍,慢慢形成上千人的村落。四株几人合抱不来的古榕树在村口迎客,建于明末清初的四大姓氏宗祠一字排开立于水边,几经翻新依旧保留原貌,充分显示了祠堂文化在长岐村的地位。这些宗祠从供奉鬼神、祖先,扩展为地方教化、聚众议事的场所,起着团结族人、维护人伦秩序的作用。每逢各姓族人的重要日子,祠堂必定成为集中地。祠堂门上的嫁娶对联,几乎没机会取下。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千叟宴更使得祠堂门前热闹非常。祠堂,是乡村的精神寄托之地。
长岐村的书画文化虽然年久失修,但其色彩、图案却仍然鲜活,在众多古村落中显得尤其出众。村里人数最多的卢氏宗祠,里面清晰的壁画和雕刻都有百年以上历史,一对醒目的门神,更为卢氏宗祠增添许多古韵。各户房子顺次排于各姓祠堂其后,逐渐往山顶而建。顺着由低至高的村道,两旁民居门楣上的各种灰塑、砖雕、壁画……让你仿佛走进古字画展馆。这些精美的古代彩绘图画,当年取色于植物颜料而使其历经数百年风雨而未曾褪尽。灰塑是工匠们用灰土一点一点地添上去而成,古人所用的颜料之鲜艳耐用,令当今画家自叹不如。文革期间,为防止人为破坏,村民用泥灰把这些祖先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封存起来,令其免遭破坏。改革开放后,村民用清水抹去石灰,壁画、砖雕重见天日。如今,大量的古代彩图成了长岐村丰厚的文化遗产。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不大的村落里竟然有8间私塾书舍,可见村民历来对教育的重视。据介绍,历史上村里的男丁全部都要上学读书,女子也大多识字。保存得最好的耀唐书舍,就是由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题写。其他如振华家塾、丽泉书舍、璧瑛家塾、以谐家塾等,大多保存良好,只是不再书声朗朗,如今的孩子们都到芦苞镇上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实验小学上学了。
村里最令人羡慕的要数家家户户引入了温泉水。上世纪70年代初,村里大旱缺水,勘探队钻井时发现了大量涌现的温泉水,于是村里修建水塔引入温泉水,然后修水管通往各家各户。温泉水含偏硅酸及多种有益元素,能延年益寿。自此,打开水笼头流出的便是温泉水,水温42度,刚刚好用来沐浴洗头。据黄伯介绍,每年每家最便宜的时候才交十多元,现在每年每家交37元,一家大小就能随便任用温泉水。难怪村里人皮肤白晰,身强体健。据介绍,村里过百岁逝世的人有8人之多,现在也有几位近百岁的老人仍健在。长岐村的地热资源引起了有关部门注意,现在已引进资金6个亿在长岐村附近开发成三水温泉度假村。
要说风景最佳处,莫过于登上村背后的文笔峰往下眺望。文笔峰是小山岗,村里挖鱼塘时把塘泥往山上搬,形成一截小山顶,因而村民又称其为文笔顶,寓意村里文人辈出,不断有人出人头地。文笔顶虽不高却树木参天茂盛,是村里的风水林。为巩固山体,山脚边用碎砖石砌成了竹席般花纹的护山墙,密实细腻,令人叹为观止。现在山上杂草已清理一空,正在修路栽花建观景台。往下望去,谁都会发出赞叹声,如此古风古韵可往哪里寻?那连绵的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那典型的明代标志“月梁梭柱”,一一见证着这个古村落在历史长河中经受的几多风雨。
1.通往文笔顶的巷道。
2.站在文笔峰上向下眺望,长岐村美景尽入眼帘。
3、4.门楣上的彩绘。
1.卢氏宗祠。
2.村屋墙上的灰雕。
3.耀唐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