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尼克松访华的通信之战
2012-04-29刘东新
刘东新
今年是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北京之行40周年。当初那场举世瞩目的外交风云,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这当中,“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早已家喻户晓,而卫星通信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而我则是其中的亲历者。
当时,我身为北京长途电信局控制室负责人,管理北京11、12两个微波站和国际、国内长途通信。我正在负责国家重点工程——将11微波站扩建为微波总站,向全国传送电视节目。正在此时,我和同事们接到了一项特殊命令,与美方技术人员一道承担起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的电视、新闻实况转播和通信保障任务。
1972年2月1日,美方地面站设备运抵北京首都机场,我和同事们投入到首都机场电缆敷设和微波架设工程中;投入到北京至上海和杭州的长途电路的开设中;投入到设在民族宫的新闻中心的建设中;我们当中两位同志被派进入首都机场,直接参与中美两国通信技术人员联手进行的安装调试。
当时,商业卫星通信仅有10年的历史,全球只有几个发达国家拥有,我国还是空白。微波黑白电视节目只能传送到二十多个省会城市,普通人家更没见过电视机。如果没有卫星,无法转播电视,无法满足届时新闻传播的需求。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引进卫星通信的会议,并冲破层层阻碍使得我国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夕引入了卫星通信手段。在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各建立一座临时卫星通信地面站。并且强调在租用期间,卫星地面站的管理和使用权属于中国;启用的时间及使用的频率,均须中方批准,美方不得随意改动。周总理还要求我和同事们在与美方技术人员的合作中,把技术学到手。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安全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前往迎接。我们值守在通信设备旁,看到设备运转正常,图像画面清晰,音质音量都较好,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松了口气。当两位巨人之手“历史性的一握”,通过北京的卫星系统迅速把电视图像、照片、传真、新闻报道传遍全球。全世界约2亿人观看了各家媒体通过我方提供的通信线路向全世界传送的尼克松访华的电视信号。这条新闻的收视率刷新了当时的历史最高纪录。
尼克松一行在北京参观了长城、十三陵,随后又前往上海和杭州。他们所到之处,通信畅通无阻,不少美方人员和新闻记者称赞中方:“服务质量和通信设备是第一流的。”尼克松总统离京前在答谢宴会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祝酒词,其中代表新闻工作者对中方提供的礼遇表示感谢,他说:“你们已使全世界空前之多的人们得以读到、看到、听到这一历史性访问的情景。”
让全世界看到中国,这其中有我们通信人的日夜奋战。多年来,我一直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