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现状和发展
2012-04-29王亦斌庞永师于茜薇谢壁林
王亦斌 庞永师 于茜薇 谢壁林
摘要:广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区域,地方高校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针对广东地方高校发展的规律、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科研创新应用的侧重点和人文精神传承的核心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探索未来地方高校如何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主动寻求与社会各界有效合作的新途径,并为省外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155-04
目前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 305所,包括656所民办院校,其中地方院校高达1 538所。分布在广东省的有146所,部属大学只有3所,地方大学占了绝大部分。与部属大学相同,地方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由于地方高校产生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其服务范围和内容更具区域特质。2010年广东省高校入学率为28%,在校本科生、专科生204.8万人,在校研究生7.2万人,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达821.4人。广东地方大学在为当地输送专门人才、传播文化知识、推广应用技术、提供咨询服务,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广东与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经济发达——高等教育投入低——高等教育产出低”的典型之一[1],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扬长避短,走特色发展之路,迫切需要认清广东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现状,对未来发展作出思考。
一、立足地方提供社会服务和合作
(一)广东地方高校的发展
广东地方高校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大学运动”,为新兴的城市培养合适人才,为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寻求科技支撑。经过近30年的发展,粤港澳高等教育三角圈逐步形成,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增多,一些高水平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可能[2]。广东地方高校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政府主导下的省属市属公办高校,发展历史较长,学科基础和科研实力较强;第二类是国内外知名学府合作办学,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人才培养机制灵活,形成了珠海、深圳、东莞等虚拟大学园区;第三类是海外境外华人侨胞大力捐赠,加上公共财政投入的地方大学,实施校董事会管理制度,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接轨;第四类是民间资金支持的二级学院,二三线城市的各类技术院校等,培养社会急需的专门技能型人才。这四类院校在担负社会服务职能方面有所不同。
(二)各类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广东地方高校的发展模式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可谓土生土长、共生共荣,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是其反哺地方、发展自我的必然途径。第一类地方高校由于受体制束缚,重学科点建设、科研档次、论文数量,轻社会需求、成果转化、质量效益。广东经济的开放性理应为地方高校职能的开放性提供便利,权利回归校方,才有可能走服务荣校的新路,才能与社会建立合作双赢的伙伴关系,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所在区域政府、企业界和公众的有效合作,成为社会生产公众生活的“咨询工程师”。高校在帮助政府、企业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将某些专业提升至国内的领先地位,并逐步将这种交流和合作制度化,是提升办学实力的正确途径。第二类国内外“移植”到广东的地方高校,应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利用背景优势提升办学质量,拓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第三、四类地方高校,可利用地缘优势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私人机构和个人合作,通过向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提高办学效率。
二、面向地方培养和培训专门人才
(一)人才培养符合产业调整的要求
地方大学是培养区域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聚集地,是传播和应用知识的重镇,担负着提高当地人口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任。全球化的步伐以及带来的结构性调整,要求高校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调整的速度,以满足当地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状况。地方高校在学生就业、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人才需求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及时改革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但是目前体制内的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工作仍需高度重视并积极付诸行动。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是广东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近3年来,广东地方高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114项 ,这些项目基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科学实验,进而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除了竞赛,应该进一步加强师生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直接承担有关问题的研究,为其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志愿者服务等具体工作,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理解,提高高校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度。
(二)人才培养满足社会转型的要求
地方高校担负着本区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和企业培训等重要任务。一些综合大学可以拓展办学渠道,与各类专业协会、大型企业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共同解决广东省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加快具有职业资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为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创造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平台。一些技术学院可以学习美国的“社区学院”,以较低的成本和简单的录取方式来发现和发展个人才智,努力满足整个区域成人对高等学校教育的需要[3]。
三、结合地方开展技术创新和推广
(一)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分析
大学是科技创新、成果转让和技术转移的主体,担负着推动和引领区域发展的使命。由于受历史发展、科研条件、人才引进的限制,地方高校难以承担基础性、前沿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应该在为区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求更具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以广州大学为例,近3年来(2008—2010年)的理工类纵向课题统计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经费均发生历史性突破,课题均与当地生产建设密切相关。学校大力发展优势学科,如建筑与土木工程、物理和计算机技术、地理与环境工程等,如图1、图2所示。
社科类纵向课题也呈增长趋势,内容涉及经济发展战略、社会民生问题、文化产业发展、法律问题等,能很好地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参考。
广州大学近3年来横向课题的科研项目数量为678项,到位经费共计5 167万元,科研经费和项目数量每年都大幅度增加。以社会发展和软科学咨询服务、技术咨询服务(规划、设计、测绘、实验、检验)类项目为主,项目的委托方依次来自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学校、事业单位等(图3、图4)。学校承接的技术专利转让、技术(产品)开发类项目有所增加,如SBS改性乳化沥青专利转让、高效柔光灯产品研发、环保减摩节能降耗新型汽车空调压缩机研发等,对地方高校来说这类项目应该成为发展重点。
(二)科研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重点
经过多年积累,广东地方高校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项目的申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方法创新,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成果转让,以及产业化仍然是其主攻方向;在技术咨询、推广和服务,为企业、社会、农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方面,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广东各类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广东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珠海横琴岛的开发建设,均是发展高新技术和产业调整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广东地方高校的科技贡献,集聚政策、资金、人才、地域优势,形成有竞争实力的各类产业集群,是广东省各级政府、企业和地方高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四、引领地方共享资源共建文明
(一)传播和推进科学文化建设
大学是传播科学精神和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广东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文化发展“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资源共享,传承和创新本土文化价值,使之成为新的传统。地方高校的许多资源可以向社会开放,如图书馆、体育馆、艺术中心、网络信息中心等,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争取到政府、社会更多的支持[4]。
广州大学城中的10所高校实现了没有围墙大学的构想,实现了基础、公共设施一体化,但在教育、信息资源一体化方面有待提高。大学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理应彰显岭南文化特征,政府和大学城及附近高校可以利用设施和资源优势,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咨询、服务等活动,吸引著名学者来此传道授业,鼓励更多的学子和市民观摩、学习和交流,使之成为广州文化素质教育和岭南文化传承之地。
(二)传承和创新本土文化价值
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利用自身的教研优势,挖掘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在动漫、工业设计、音乐舞蹈、影视传媒、文化旅游等专业上提升地域化民俗化的水准,与符合社会需求的文化产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协作关系,成为广东艺术创作和文化人才孕育的摇篮,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中坚力量。
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体育精神也是志愿者服务文化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是参会志愿者的主体,也是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者精神和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岭南文化的传承者。广东地方高校积极探索新的岭南文化价值观,使广东地区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领先,在思想理念上也不断探索创新,借两会志愿者文化的东风,迎来建设“幸福广东”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赵庆年.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模型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3):23-27,37.
[2] 陈伟.论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创新——以广东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8-33.
[3] 孙健.康星思想对我国高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29-32.
[4] 官瑞娜,李峰.关于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探讨[J].中国高校与产业化,2009(12):60-61.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Guangdong Province as the case study
WANG Yibin, PANG Yongshi, YU Xiwei, XIE Bilin
(Business School,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Province, P. R. China)
Abstract: Guangdong Province is at the forefro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occupied remarkable position and played a vital role in serving and promoting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with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e conducted the in-depth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regular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the emphasis point of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application, and the core poin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heritance, explored effective ways as to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society, and proposed new trends and new approaches for the effective cooperation with the regional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he result i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ther provinces of China.
Key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cial service; talent training
(编辑周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