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书香 幸福之源
2012-04-29张艳红
张艳红
1998年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走上了向往已久的三尺讲台。刚刚毕业的我,踌躇满志,想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做一个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总是大得惊人。我不分白天黑夜的辛苦付出所得的成绩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选择做老师是不是一个错误。
处于困惑中的我自费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深入学习了新课程理论,观摩了很多名师的优秀课例,聆听了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作好记录反复揣摩。我的案边、枕畔总是放着书籍,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用心品读,用心感悟,试图在字里行间探寻前辈成长的足迹。我始终相信,时代在变,好东西不变。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将语文课上得原汁原味,朴素自然。我开始审视的是自己的课堂,多了理性的批判,少了感性的辩解,不再把学生成绩的糟糕归罪于他们基础薄弱,而是千方百计夯实基础,使学生不但会动口说,更会落笔写;不再埋怨家长素质不高难以辅导,而是将知识尽量有梯度地呈现,特别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慢慢地,我与学生从“对头”变成了“朋友”,声嘶力竭的呵斥少了,耐心细致的引导多了。课堂上,我不再扮演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个个子高一些、年龄大一些、懂得多一些的伙伴。我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上班,怀着诗情画意的心走进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我要一座殿堂——一座充满创造灵性、充满欢声笑语、充满人文关怀、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殿堂。我鼓励学生任何时候、任何角度的质疑问难。听!春风有脚吗?怎么会带我们去散步?小雨会唱歌吗?下大雨时是不是就跑调了?这些问题常常让我惊喜——原来童心世界竟如此美丽!我从不让勇敢举起的小手悻悻放下,说对说错固然重要,但远没有这份勇气珍贵!不知不觉中,我的课堂无边“沉默”萧萧下,不尽“问题”滚滚来。这种变化,谁能说不得益于那充满生命张力与人生哲理的书籍?
与书相伴,我不再迷茫;与书相伴,我充满力量。读书,我改变了教育思想,也改变着我的教育行为。
一次去书店,我被一本封面上是灿烂葵花的书吸引了,那是北京史家小学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写的《美丽的教育》,副标题是“写给年轻的班主任”,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里面几乎囊括了班级管理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并有详细的指导和建议。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班主任是级别最低最不起眼的主任,却是影响孩子最深远的主任,学生毕业后,或许不记得教导主任,教学主任,但一定记得自己的班主任,记得班主任的关怀,也记得班主任的伤害!”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让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
刘同学是我以前所教班级的一个女孩,因为说话口齿不清,在课堂上从不举手读课文,我就在课间和她一起读,开始她不张口,我就耐心地读给她听,慢慢地她也小声地跟着。一次语文课上,她终于举起了手,读的不太好,但声音比平时大很多,我高兴地说:“这么长的句子你都读的这么通顺,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也不约而同地为她鼓起了掌,她笑了,也爱发言了,但经常说错,我就故意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她,并鼓励她大声回答。慢慢地,她明显变得开朗起来,甚至一些数学题还能想到简便的方法,我更要不失时机地表扬她:“这种方法我都没有想到,你可真爱动脑筋!”这种理念的转变让我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与书相伴的日子久了,我也忍不住动笔。几年来我一直坚持写日记,并把它当做“道德长跑”。琐碎忙碌的村小教学是我日记的源头活水。那些片段,就像散落在记忆中的珍珠,串起来,便熠熠生辉,温暖而明亮。一本又一本记录着我和孩子们的喜怒哀乐,点点滴滴。我欢喜着孩子们的欢喜,忧伤着孩子们的忧伤,孩子们因为喜欢我而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课,我因为喜欢孩子而发现了教师工作的职业美。
李镇西老师在他的《做最好的家长》一书中说:一定要熏陶孩子身上的书卷气。只有热爱读书的人,才能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从阅读中受益匪浅的我和孩子们共享着愉快的阅读之旅,我们将彼此的阅读体会在班中分享,因为我深深地知道,只有在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中孩子们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打好坚实的人生底色。以后的我将一如既往的与孩子们探寻书中的奥秘,感受读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