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与笑容
2012-04-29
父亲其实是儿子来到世上后的第一个“玩具”,一方面,父亲的强大让他感到安全,另一方面,父亲在父子游戏中有意表现出的顺从、笨拙、滑稽,让他感受到一种力量感和成就感。现在,这个“玩具”没有了。
对于努力保持权威和尊严的人来说,笑,是一种巨大的禁忌。他知道或者说他相信,一旦自己喜形于色或笑出声来,他那令人恐惧和颤栗的权威就会烟消云散。英国十八世纪的勋爵切斯特菲尔德在给儿子的信中这样说道:“在我看来,没有哪件事会像笑声一样弱智和没教养……我既没有抑郁症,也不愤世嫉俗,我乐于和所有人一样有一个快乐的心情,但我确信,由于我有充分的理性,所以没有人听到过我的笑声。”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加,父亲在他面前笑容会越来越少;与此相应,儿子在父亲面前也越来越寡言少语。父子间的这种“冷暴力”有可能愈演愈烈,甚至可能发展到白热化的战争。但父子之间血浓于水的关系,决定了这种战争又不同于普通的战争。交战的双方都明白,这是一场不可能以彻底消灭或征服对方为目的的战争,所以它比任何一种战争都显得纠结和艰难。
一些战争,比如唐吉诃德发动的风车之战和美国人发动的越战,之所以越打越疲惫越打越荒唐而且没有结果,常常是因为本来不应该开始所以不知道如何结束,双方诉求的冲突本来只能以战争之外的方式来平息,战争只能让这种冲突巨量繁殖,从而让战争绵绵无绝期。
并非所有的父亲与儿子都会陷入到战争状态。父子间的战争其实是“亲密关系中的伤害”的一种,是人格面具过度强化导致的父子同时患有的心理疾病。
在婴儿、幼儿到儿童时期,父亲与儿子都处于一种完好的依附状态。在这种依附状态下,对儿子来说,父亲的强大与自己的强大常常是一回事。然而,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父亲神话的破灭,儿子与父亲之间的依附状态趋于解体,父亲的强势不再意味着安全,反而意味着威胁。当父亲对儿子的失望心知肚明时,他也感受到了明显的威胁,他自觉不自觉地建立起一种人格面具——一种既可以标识自己的身份,又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遮挡起来的固定形象。
“爱之而勿面”是中国关于父道的古训。父子之间不再有微笑中目光的交流,父亲不再对儿子扮鬼脸,不再给儿子当牛当马骑,尽管他内心一如既往地深爱着儿子。与此相应,儿子也开始其去表情化、面具化的过程。
父亲其实是儿子来到世上后的第一个“玩具”,一方面,父亲的强大让池感到安全,另一方面,父亲在父子游戏中有意表现出的顺从、笨拙、滑稽,让他感受到一种力量感和成就感。现在,这个“玩具”没有了,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和无力感。有强烈孤独感和无力感的人,往往反而会呈现㈩一种“虚张声势的权力”,他会对权力、暴力进行夸张性、虚拟性模仿。
当父亲和儿子都因为难言的无力和恐惧而各自加倍努力,展开“面具工程”时,双方脸上的笑容再也看不到了,冷战不断升级。这是一场面具对面具的战争,一场双方都想结束但都等着对方来告饶、求和因而只能一直持续下去的战争。
有一部描写父子关系的电影。父亲是著名警察,儿子要挑战父亲权威,成了犯罪团伙的小头目。父亲把自己与儿子铐在一起上了警车。此时,儿子的无名指突然剧烈地颤抖。这是他小时候的习惯——每当他感到恐惧时,就会这样,父亲知道这是得自自己的遗传,每当这吋他就会紧紧抱住儿子,抚摸他的头发,儿子的无名指就不再颤抖。银幕上出现了一个特写镜头:两只铐在一起的手,无名指都在剧烈颤抖。父亲的眼泪夺眶而出,他侧身抱紧儿子,抚摸儿子的头发。父子俩的手指很快就不再颤抖。父子俩泪流满面,相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