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2012-04-29李晓波宋瑞清张卫
李晓波 宋瑞清 张卫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除学生智力之外的其他一切心理因素,其中包括动机、兴趣、意志、个性心理品质、习惯等等。在学习的智力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强化等不可缺少的作用,它能促使智力因素不断发展,成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潜在动力和首要条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二者形成良性循环的良好条件,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心理素质结构的形成,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必须探求的重要课题。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语文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数是盲目的、模糊的、弹性较大,往往受到情感、人际关系和谐程度以及父母、社会等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学习动机不明确。不同学生在学习动机的性质、水平、强度上都存在着差异,优等生由于从小受到相对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是积极奋进,乐观向上的,后进生往往存在学习动机障碍。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水平等特征,做好学习动机调研,正确加以引导,努力借助语文课的思想教育特点,给以精神滋润,结合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组织的活动,形成一种系列教育,循循善诱,不断强化,使之成为奋发向上的心灵,形成巨大的学习动力源。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主要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特别爱好的感情状态,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感情心理特征,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人们各种需要的情绪表现。所以,学习兴趣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是感兴趣的,他们乐于同教师一起感悟课文的内涵,感受文本的美感,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积累知识。但也有少数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甚至讨厌上语文课,尤其不喜欢作文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学生建立学习信心,要理智地科学地对待后进生,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保健和学习辅导,同时教师不断改进教法设计,引人情境激励兴趣,精心设疑诱发兴趣,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讲求艺术感染兴趣,利用成果发展兴趣,采用各种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爱上学语文,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学习意志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人的意志总是通过实际活动表现出来的。不仅在成人的工作中,在特殊的任务中,就是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意志力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对学生意志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高度重视。如,通过劳动、爬山、体育运动等活动,有意设计某些“难关”,给学生以艰辛曲折的刺激或“煎熬”,并帮助引导他们去克服,去战而胜之,去领略“攻关莫畏难,只要肯登攀”的人生乐趣,把活动中的意志力有机地迁移到学习上来。教师教学中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学习意志力和习惯得到培养,如每天背一首诗或一段精彩片断,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天练一篇字等等,坚持检查、量化,周而复始,长此以往,意志和习惯自然而然地也就形成了。学生通过“马拉松”式的作文训练,就逐渐摸索出意味,可以产生巨大的连锁效应和迁移作用。
四、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心理学家对智力超常儿童的追踪调查表明:有的智商很高的儿童,成年后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成年后成就最大和成就最小的人,其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他们之间的某些心理品质不同。
优化学生的个性教育,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扬其所长、补其所短,锐意进取,使其成才。在教学中,要重视学习目的的教育,注意创设求知情境,用语文的魅力吸引学生,以美引趣,步步引导学生走向教师设计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欲望、需要,使学生在心理上对知识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产生积极健康的感情,变学生被动学为学生主动学,变生吞活剥接受为趣味无穷的探索,使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收达到和谐畅通的最佳状态。所以,把个性心理家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关健问题予以重视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充分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懂得怎么学——智力因素的参与,且要知道为什么学,用什么心态去学——非智力因素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