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主动参与学习
2012-04-29王金萍
王金萍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这个大课题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子课题,而教与学又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近些年来,人们对教师究竟如何教,学生究竟如何学,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依存关系的思考和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实,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着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许多要素,这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地位、作用和功能,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整体功能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师和学生则是这个动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研究教学过程中诸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而且首要的是研究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在教学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得怎么样,不能单从教的方面去做出评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质量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学习质量则要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不是、也不能单纯看考试的分数。凡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主体精神实现的,那么这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群体在课堂学习中参与意识的强弱程度是评价教学方法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强烈愿望应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行动。我们说,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均能得到正常地、健康地发展。随着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和谐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
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参与了学习过程,目前还没有一致看法。有的同志说,“学生天天来上课,天天在听讲、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就是一种‘参与。”如果课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归纳、学生记,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那么教师把向“容器”里填塞知识当作自己唯一的任务。其实这种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顺着教师主观意愿和思路走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表面上的参与。我认为,以讲授为先、视听为主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难以从情感一下调动起小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在教师精心安排下,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更多的是机械记忆,“依葫芦画瓢”的作题水平。如果长期在这种缺乏生气的环境中学习,被动的学习心态驱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更大的依赖性,学生的个体缺乏独立思考,群体中没有多向交流信息的渠道,必然妨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这与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所产生的效果恰好相反。
有的同事说,“课堂教学任务这么紧,没有时间让学生参与,参与以后,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持有这种看法的教师,显然是把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对立了起来。我们的观点是,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道理很简单,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特殊认识规律,引导他们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而实现这个转化过程的主体,不能是别人,而正是学生自己。教学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又怎么谈得上教学任务的完成呢?前面说法说明对教学任务本质的理解还存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们是把教师的“教”当作教学任务的全部内涵了。
由此可见,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要确立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着手,建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他们是教学的对象,但是他们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离开教师主导作用当然不行,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也是不行的。在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设计、组织、领导和实施等方面,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