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我们的老师
2012-04-29张立丰
张立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您有让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识吗?随着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生的知识已经越来越多元化,他们不再只是一味地唯师而从,在语文课堂内外,他们的智慧与潜能经常让我们感到惊叹,可以说“学生是我们的老师”这句话渐渐成为可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为我们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与智慧,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教师应该创设更多的机会,给孩子以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在尝试当老师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语文。
一、“知道得比您早”
孩子学习的乐趣之一,就是觉得比别人更棒,周围的人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就会信心倍增,就会敢于尝试。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孩子们与老师比一比,谁知道得更早;我们不妨让孩子知道,老师的脚步比自己慢一些,让他们有更多的劲头走在老师的前面。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的预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己摸索、动脑、理解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对知识得以提前感知与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说:“孩子们,明天老师就要上下一节课了,有什么办法比老师早知道更多的知识呢?”孩子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认真预习。”时间一长,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有的孩子就会自信地举手了:“老师,我现在就知道下一课的内容了”,有的孩子说“我昨天就知道了”。我就会郑重其事地说:“那可得好好给我们讲一讲。”于是,我把孩子请到讲台前介绍课文的内容,只要能说出个一二,我都会面带笑容地对他们说:“这位小老师真会学习,预习得真好。”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信心满满,预习的兴趣高涨。
作为师者,我们经常以为孩子们很多知识都不懂,所以经常在备课的时候准备很多的内容,教的时候,往往都忽略了孩子们的方法,其实用他们的小嘴巴说出来更会事半功倍。经过实践我认为要根据小学生爱说、爱表现自我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例如,一年级是汉字书写的起步阶段,要学生写好汉字,激发他们写字的兴趣,让他们知道仔细观察掌握汉字书写要领是很重要的。汉字怎样才能写好?就拿书写“雨”字为例,我对学生说,“小老师们,现在你们能告诉这个‘大学生,怎样才能把‘雨写好?”孩子们可来劲了“老师,您注意了,‘雨的第三笔是横折勾,不能写成横折。”“你可要注意了,‘雨的四点要认真写,注意轻重,不能乱点。”看,其实很多我们想到的,孩子们同样能看到。让他们觉得自己比老师提前发现了“新大陆”,他们以后就会有更多努力探索、追求、锻炼的自觉性。
二、“做得比您好”
《学记》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自身的学习是相辅相承的。在谨记于心的同时,我也有新的理解:就是我们要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也是相互促进的,会教的老师能教出好的学生,而会学习的学生也能给老师以更多的教学灵感,让课堂更具活力。
我们经常会总结自己的经验,把学生出现的问题想在前,准备了很多教学的预案,这很好。可是如果孩子们总是觉得老师把眼睛放在自己的弱点上,他们的勇气就会逐渐消失,自信就会慢慢地减弱。如果我们把顾虑放下,与学生共同研讨,让他们大胆摸索,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努力超越自己,甚至尝试超越老师,给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气象,也就是说让孩子们知道自己也有比老师做得好的时候,从而形成自信心,努力去做好。在教学《秋天的味道》时,如何让孩子们把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呢?是老师带读?还是比赛读?我想了很多方法。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评价我的朗读,我故作老成,把话拖长,把声音压低。还没有等我读完,孩子们就已经摇头了,我一读完,孩子们纷纷发言,“老师,您要注意,您的朗读完全没有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我说:“不如,你们来教教我怎样读吧。”由班长带头,他们的声音如同起伏的江水,轻轻地拍岸,一阵阵地震撼我的心灵。的确,他们的朗读比我要好得多。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孩子们的灵气与可爱让我更感受到,适当地把自己的位置调低,孩子们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因为老师高高在上的压迫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从容不迫的学习,他们会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使语言得到发展。例如句子教学中,我经常给他们一个简单的句子,他们就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一次,教学“……,从……”我给孩子们例句“老师从外面走进教室”,并说“小老师们,我这个句子有你们的好吗?”他们来劲了,“没有”,“老师面带微笑从外面走进教室”,“老师板着脸从外面走进闹哄哄的教室”……从他们的话语当中,我们发现了孩子们仔细观察的眼睛,与生俱来的语言才华。
一位专家指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强项上,而不是弱势上”。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露一手”吧,他们会教会我们许多。
三、“发现的比您多”
孩子们都是天生的探索者,都有一双敢于发现的眼睛,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热情是我们所不能估计的。课程改革提倡我们要给孩子探索的时间和机会,我们应关注孩子们的生成活动,选用适当的教育策略和指导方式,引导孩子在自主的活动中积极的发展。
萨迪说过“凡是你不知道的的事,都应该向人请教。虽然这会有失身份,学问却会日渐加深。”是的,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觉得有时连老师也会虚心地向自己学习,自己就更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为了让孩子们发现更多的识字方法,我经常利用课堂对他们进行引导。一次,在教学汉字“取”字时,我无意间问学生“老师不懂得怎样更好地记住这个字,谁来帮帮老师?”我班的朱炎自信地举起手说:“在古代如果谁当了俘虏,就会被割下左耳朵,所以很容易记住。”我感到很惊奇,因为我翻遍了新华字典都没有找到解释。我笑着问他:“老师可不知道这个秘密,能告诉大家你是从哪里发现的。”朱炎自信地说:“我查过字典,问过妈妈,问过同学,都没有人能告诉我怎样记住这个字,后来,我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角的《小学生图解字典》里发现的。”
当然,要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老师不一定要一味地处于“弱势”,必要时还要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渊博的学识影响学生,也是让学生懂得要比老师棒的一个好方法。五年级的上学期,我发现隔壁班掀起了读书热,孩子们爱捧名著进行研究,孩子们主动写读书心得,开展故事会……活动一项接着一项,深入了解后,我得知他们班里面正开展“与老师比赛读书”的活动,开始时老师结合单元学习内容,上课时名句名言顺手拈来,故事章回掌握得清清楚楚,孩子们羡慕极了。接着这位老师以“谁能当我的老师,能有三条问题难倒我,谁能告诉三个我还没看到的内容,就奖谁一本名著”为目标,让学生纷纷主动地去学习,每天都追着老师问个不停,谁都想比老师发现得多,谁都想把掌握知识的知识告诉老师。那位老师也感慨:“这段时间也促使我看了不少的书!”是呀,如果我们每个老师都具有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那课堂必将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的平台。
懂得主动获取知识是一种学习,懂得主动发现问题更是一种学习。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并不由记忆力,而是靠自己主观努力时,才是知识。”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以发现问题的机会,鼓励孩子主动去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地方法,并运用在学习上。六年级上学期,我让孩子们每隔一周当一次老师,为同学批改作文。开始是为同桌批改,接着是为好朋友批改……每个月还进行民主投票,选出“最会批改作文的老师”十个,发给表扬信。他们开始的时候批改的内容只是语法、标点等显而易见的内容,经过几次的批改,慢慢变成了对作文修辞的补充,结构的完善,还加上评语……打开学生的作文本,老师的批改与学生的批改相映成趣,除了看见老师的影子以外,还有许多学生努力去超越老师的印记,他们也在不断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一学期下来,孩子们的写作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比您更准确”
“学而不思则罔”。有研究表明,强大的随俗压力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减弱,创造性活动难以开展。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的观点学生很少进行驳斥,这让语文课堂缺乏人文的色彩,也让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我们多创造机会,多给机会让孩子说上几句:“老师您错了”,“老师,我有我的看法”,“老师,让我来说所吧。”孩子们就会少很多的迷惘,多更多的朝气与活力。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思考使人更具智慧。我们可以专门设计一些有漏洞的环节,让学生能在与老师对话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具有差错纠错的能力。这种设计在低年级特别能够收到效果。例如,写字时故意多写一笔少写一笔,读书时故意读漏字等等。在学生指出“老师您错了”的同时,我们要以虚心的眼神,诚恳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发现是有价值的,从而形成与老师同步学习的习惯。
有时,我们真的出现错误了,我们也不要搪塞,不要轻描淡写,而要俯下身子向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根据所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说说如何改正,如何避免出现同类的错误。记得我在教学长春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因小失大》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刚板书完要求会写的生字,正要引导学生分析时,刘月同学举手说:“老师,你有一个字写错了。”我大吃一惊,心想:“小学这点知识,我怎么能错呢?这次我没有故意写错呀!”但是,我面带微笑地说:“你说说看,老师哪个字写错了?”她说:“琢字的点只穿过一撇,您写的穿过了两撇。”我细一看书,果真如此,于是很诚恳地说:“谢谢你,你观察得很仔细。这次老师真写错了,老师以后一定不会错了,同学们都记住了么?”学生都说记住了。从此以后,我在备课时愈发认真了。
您的学生说过“老师,我知道的比您早”,“老师,您注意了!”“老师,我并不这样认为”……这些话吗?让我们转变我们的角色吧!让学生也成为我们的老师吧!这样,他们就能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学习风气,与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