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确立
2012-04-29王红兰
王红兰
摘要: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与学生都已不堪重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是灌输知识的工具,学生只能作为被“填灌”的对象,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中国的教育就是“填鸭”式教育。如何培养出中国自己的杰出人才?作者认为必须贯彻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学合一”的教育理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考教学过程师生地位
对中国的科研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钱学森老人已经逝世,但他对温家宝总理说的一句话却仍振聋发聩:“为什么中国自己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是中国没有人才吗?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唐诗宋词的兴盛,让人骄傲的四大发明,两弹一星的成功……足以告诉我们,中国的人才从来就不会缺乏。是什么导致中国人才的断层呢?一直以来,高考的压力像一座大山一样让教师与学生都不堪重负,“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是灌输知识的工具,学生只能作为被“填灌”的对象,哪还有精力因材施教,实施个性教育?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中国的教育就是“填鸭”式教育。如何培养出中国自己的杰出人才?我认为必须贯彻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合一”的教育理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形成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则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性格不同;思想不同;兴趣不同;已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这都说明:对待他们,教师不能以一概而论的方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认识。
1.学生是参与者
“一言堂”的教育方式完全否决了学生参与者的身份,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成为了课堂上的牵线木偶。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习惯,让他们以主人公的意识和态度完全进入须掌握的知识体系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建构。
如在进行口语训练时,我先着重培养学生参与的兴趣。精心设计训练环节,按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首先从课堂5分钟开始,即把每堂课前5分钟留给学生,让他们上来亮亮相,或说一个故事,或唱一首歌,或朗诵一首诗……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胆子,为后面难度更高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随后根据教学计划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训练,有辩论比赛、小记者采访、演讲比赛、模拟面试等。几轮训练下来,学生收获都非常大,连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上台都能说几句。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台风稳健、语言流畅、吐词清晰。当然他们口语水平不会相同,有的谈吐机敏,谈锋犀利;有的迟钝木讷,有口难言。但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认识自我,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样的训练,完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的兴趣,也养成了“我要参与”的学习习惯,树立了“跳一跳,摘桃子”的观念,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
2.学生是探索者
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是单纯地由教师的“教”而获得的,因此对于知识的不断主动探索和发现,是学生的又一个发展需求。
例如在讲到《群英会蒋干计》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教师大致可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利用文下注释及其他工具读懂全文内容。(2)找出刻画人物的内容。(3)理清本文的情节。(4)在《三国志》或其他历史材料中找出相关事件的记载,以更好地诠释所授内容。(5)课外阅读对此段历史的相关评价,写点评。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完成前三项教学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后两项。最后教师可通过全班交流的方式,把五个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由学生做一个总结,基本达成共识,以此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深入所学知识,独立思考遇到的问题,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3.学生是创新者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多提问、多质疑。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发展性思维。只有在不断地体验创新中,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有许多你认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试着放手让他们去做,至于能否真达到设定的目标已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开阔视野,体验创新过程。
如《项链》的最后结局是一个不是悬念的悬念,许多教师往往把作业设计成续写。其实可以更深入些,在学习了剧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写成剧本的形式,并排练成舞台剧,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可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学生都应该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公,主体地位的确立只不过是回归本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须,这是不可违反的,否则我们培养的将会是尺寸统一、大小相同的毫无发展潜力的木偶。
二、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
陶行知说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在学生身上来了。”“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一发明?”因此“教学生学”才是关键。这就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也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1.教师是组织者
熟练地利用有限的教材,制订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如在进行“我是主持人”口语训练过程中,我对学习环境就进行了精心营造。1班总体较活跃,在训练的时候能放得开,地点就定在舞台;2班气氛较沉闷,不容易放开,地点放在阶梯大教室;3班介于其他两个班之间,地点就放在操场。因为环境的不同,给学生形成了不一样的压力,譬如在阶梯大教室,毕竟是较封闭的空间,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不是很大,因此,2班总体表现很好,甚至有些学生是超水平发挥。而3班是在操场上,一个绝对开放的大空间,幕天席地,尤其在不远处还有上体育课的学生时不时地往这边瞧,有些学生就胆怯了,但大体上还是不错的。最特别的是在舞台上的学生,他们完全把自己当成是正规的主持人或是演员,假想面对的是所有观众,而自己就是受人瞩目的中心,结果每个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当他们走下台来的时候,一个个都很激动,小脸兴奋得通红,下课了还在讨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当然,在一般的课堂上,教师也可通过各类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只要能让学生直观或间接地获取知识就可以实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都放在了学生手里。
2.教师是协调者
在适当的时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鼓励他们独立操作,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和总结,最后让集体分享个体成果,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
如在写材料作文《老鹰的重生》中,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的一生可以长达七十多岁,但在四十岁的时候,必须做出一个痛苦却又非常重要的决定:因为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喙因年龄也渐渐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而它的翅膀也由于羽毛长得又浓又厚而变得十分笨重。这时候的老鹰只有两种选择:一就是等死,二是十分痛苦的重生。有很多的老鹰没有选择重生,在四十岁的时候因得不到食物而饿死,而另一些老鹰却选择了重生。选择重生的老鹰必须在悬崖上筑一个特别的巢,并且停在那里不得飞翔,开始进行长达一百五十天痛苦的重生过程。它首先用它的喙天天敲击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等待新的喙长出来。接着,它再用新长出来的喙把原来的爪子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爪子长出来后,再把自己身上又浓又密的羽毛一根根地拔掉。五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又能像年轻时一样傲击长空,还能再过三十年展翅翱翔的岁月。
我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并从中提炼出尽可能多的观点;然后在已提炼观点的基础上以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为体裁列作文提纲,最后以其中之一写一篇文章。并组织学生互相修改,且在推荐的文章加以点评,做范文阅读。
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设定的,教师无论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最后都必须围绕着一个目的进行:引导学生更好地构建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教师必须看清自己的位置,牢记自己的职责,甘愿做学生构建自身知识结构过程中的一条纽带、一支黏合剂、一块铺路石,让师与生、教与学的天平不再失重,更好地为中国培养出合格的、杰出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张琼.初中语文“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总体构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3).
[3]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