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2012-04-29高林霞
高林霞
摘要: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一切翻译行为都必须以目的准则为最高准则,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所要选择的策略和方法。本文从目的论出发分析了《围城》英译本中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目的论《围城》英译本汉语文化负载词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是由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所构成的一种三元关系的组合。奈达认为:“对翻译而言,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还重要。”由此可见,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是值得我们深究的。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某种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世界各民族由于各自特殊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特点。因此,对于翻译而言,如何正确有效地传达富含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负载词就是一个难点。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切入,详细地分析在《围城》这部作品中译者是如何处理其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这一问题。
二、理论回顾
目的论(Skopos theory)于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德国,它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也是德国功能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之一。目的论认为,一切行动皆有目的,当然翻译活动也不例外。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是在翻译目的的指导下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完整地实现翻译目的。
1971年,凯瑟琳娜·赖斯在其《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认为:“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译者应根据翻译要求优先考虑译文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以此为基础,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进一步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目的论。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交际行为,应该受到翻译目的的制约和束缚。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准则,即目的准则(skopos rule)、连贯准则(coherence rule)、忠实准则(fidelity rule)。在这个三个准则当中,“所有翻译必须遵循的首要准则是目的准则”。其次是连贯准则,即译文必须能让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后来,功能学派的另一位代表诺德(Nord)进一步补充了目的论中的第三大准则“忠实准则”(loyalty rule),要求译者不仅要对译文读者负责,同时也要尊重原文作者,即译者要尽量使译文目的、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译文中保持一致。
在目的论的三大准则中,最高准则是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都从属于目的准则,为目的准则服务。如果目的准则要求原文与译文有不同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舍弃忠实准则;如果目的准则要求译文不通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放弃连贯准则。在目的准则下,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也正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在某次翻译活动中应该选择怎样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因此,具体的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
诺德认为,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可以选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强调译语文化,重在“表达原文发送者与译文接受者之间新的交际情景下的互动”,而纪实翻译强调源语文化,重在“再现原文发送者与原文接受者之间交际时的情景”。
三、《围城》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的英译本是由珍妮·凯莉和茅国权合作完成的,一经发表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好评如潮。在《围城》这部作品中,钱钟书先生使用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来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如何正确有效地翻译这些汉语文化负载词是翻译好这部作品的关键。下面就来详细地分析几个典型的例子。
例1.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
译文:It was toward the end of July,equivalent to the“san-fu”period of the lunar calendar—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
在汉语中,“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指的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为止的一段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但是,在英语中我们无法找到它的对应词,所以这里译者采用了音译的方法,不仅使得译文简洁,而且保留了汉语的语音特色,充分有效地传递了中国文化。
例2.女人涂脂抹粉的脸,经不起酒饭蒸出来的汗气,和咬嚼运动的震掀,不免像黄梅时节的墙壁。
译文:The womens rouged and powdered faces,unable to withstand the perspiration steamed out by the food and wine and the vibrations from the exercise of chewing,resembled the wall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黄梅时节”是中国人很熟悉的一种地方天气特征。在中国淮河、长江流域一带春末夏初正是梅子黄熟季节,此时这一带多阴雨天气,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黄梅时节。但是对于不了解中国天气特征的外国读者来说,如果将它直译为“plum season”,会给他们的阅读带来障碍,因为他们很难理解这一天气特征。所以,在翻译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词汇时,译者灵活地使用了意义的方法,不但使得读者易于理解,而且使得译文流畅自然。
例3.看人家一对对谈情说爱,好不眼红。
译文:Seeing couple after couple in love,he grew red-eyed with envy.
这里,作者使用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眼红”,虽然中国读者很容易知道它其实指的是人的“嫉妒之心”,但是外国人却很难读懂这个词的真正内涵。所以,译者在这里采用直译加注解的方法,将“眼红”译为“red-eyed with envy”,不仅巧妙地传达了它的内在意义,而且使外国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4.我想着迷汤灌错了耳朵,便不客气把听筒挂上了。
译文:I thought all that rice gruel was being powdered down the wrong ear.
按照一般的理解,“迷汤”就是“迷魂药”,但是在这里作者要表达的并不是这样的意思。通过上文的语境,我们可以知道它在这里的含义是“阿谀奉承的话”。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rice gruel”,既可以很容易地让读者理解,又很形象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
例5.你这人就爱吃醋,吃不相干的醋。
译文:You like being jealous,and its over nothing.
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当中,人们对“醋”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国人看来,“醋”经常和“嫉妒”连在一起,尤其多用于男女关系当中,而英美人却将“醋”与“尖酸刻薄”连在一起。在这里,译者将“吃醋”译为“being jealous”,很好地传达了“醋”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让外国读者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奥。
四、结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涉及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如何正确有效地翻译文化负载词是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围城》英译本中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分析,我们发现从目的论的角度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处理这一难题,为有效地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以后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Nord C.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Vermeer H.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ng[M].Heidelberg:Heidelberg University Press,1978.
[3]Jeanne Kelly,Mao,Nathan K.Fortress Besieged(English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4]陈胜利.《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4).
[5]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