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情境 有效生成

2012-04-29袁飞单敏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瓢虫铅笔小猪

袁飞 单敏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好的情境可以将数学问题嵌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认知经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问题往往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小学生知识面比较窄,数学学习的经验还不丰富,从他们熟悉的、觉得有趣的生活与事物中选取素材,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易于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功用。

如第一册《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教材的安排“10个一是1个十”在没有设置任何现实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直观操作获得,似乎比较单薄,只有把这个知识点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才能丰满、深刻。

笔者对例题进行了如下处理:

第一个环节

师:小猪的文具店开张啦,小动物都来买东西。(多媒体出示图片和动画。)

小狗:我买11枝铅笔。(小猪一枝一枝地拿。)

小猫:我要买14枝铅笔。(小猪一枝一枝地拿。)

小熊:我要买13枝铅笔。

小猪:啊?13枝啊,还要这样一枝一枝的拿,好累呀。

师: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猪拿一拿吗?(让学生来演示。)

生1:可以5枝一数,这样拿。

师:还有更方便的办法吗?

生2:可以先拿一捆,再拿3枝。(也让学生来演示。)

师:这样就轻松多了。

第二个环节

师:1枝1枝地拿,10枝就要拿10次。如果一捆拿,10枝只要拿一次。(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1枝1枝地拿,拿10次,是拿了几个一?把这10枝铅笔捆成一捆,就成了一个十。(分别出示10个一、是1个十。)

然后让学生来读一读。

第三个环节

师:像这样把10个捆成一捆的例子还有很多。(多媒体演示香烟、毛线、鞭炮等的包装方法。)

然后师生一起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捆好后师提问:1捆就是几个十?1个十就是几个一?

由于创设了卖铅笔这一学生熟悉的的生活情境,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然后在情境中提出了一个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有更方便的拿法吗?”通过对这个现实问题的探索,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问题。再让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通过实践操作,直观地体验10个一是1个十,在现实的情境背景中学习数的意义。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发挥教材中情境的作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得更轻松,更扎实。

二、创设直观情境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交流等活动,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把握概念的本质,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认识周长》一课,教材没有直接把周长的定义陈述出来,而是从生活实例人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教者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这种“直观”性,帮助学生从直观中抽象出周长的本质。

笔者在上这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

多媒体动画配乐演示:三只瓢虫在树叶上做运动,演示瓢虫爬过的运动路线。第一只在树叶的中间爬。第二只沿着边线爬了半圈,第三只沿着边线爬了一圈。

学生立刻被有趣的画面吸引住了,当动画停止,学生还意犹未尽。于是老师让学生再看一遍,看的时候要注意观察三只瓢虫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当第二遍看完,出示问题:“第一只瓢虫和后面两只瓢虫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和第三只瓢虫的运动路线又有什么不同?”直观生动的情境创设,把教材中平面的、静态的直观变为丰富的、动态的直观。通过第二次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一周”与“边线”上,直指“周长”的本质,简洁明了。

三、创设竞赛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尤其是老师的赞扬,但是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创设竞赛情境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苏教版第二册《统计》一课,是学习用分类、打钩的方法统计物体的多少。如果把例题直白地呈现给学生,显然难以激起他们探索的热情。为了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探索出简洁高效的统计方法,笔者创设了一个比赛情境。

课件出示“智慧王子”,他带来了一个魔盒,魔盒里的图形一个一个地掉下来,让学生记录都有哪些图形,比一比是智慧王子的魔盒厉害还是我们厉害。开始几个图形掉下来速度较慢,然后速度逐渐加快,学生发现一个人又要看,又要记录,要完成任务很困难,有些学生看到自己的速度比不上图形下落的速度,索性就停了下来,面露难色。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如果我们分工一下,有的只看,有的只记录,是不是会快一点呢?”学生立刻想到了让一个同学来报图形,其他同学记录的方法。教师再次用课件演示上面的情形,看看谁能比过智慧王子的魔盒,还要比一比谁记录的方法最简单,又对有快。有了同学间的合作,学生的统计热情重新被点燃,都希望自己的速度比别人的快,于是分类统计、打钩统计的方法就呼之欲出了。

竞赛情境还可以广泛地用于练习课、计算课,让孩子们在紧张积极的气氛中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四、创设操作情境

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被广泛应用,但不能为操作而操作,必须寓数学思维于其中,使学生既经历操作过程,又获得思维提升。

如《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在课的开始笔者就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铅笔的活动,边分边填表。先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发现,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5个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分好了以后让学生填一填教材例题里的表格。然后再请每个小组的2号同学分,每人分3枝,分完了以后把结果告诉小组里的同学。学生发现每人分3枝只能分给3个同学,还剩下一枝不够分给一个人了。再让小组里的3、4、5号同学分一分,每人分4枝、5枝、6枝。在这几次分铅笔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有时会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并且能够列出算式,但有时会有剩余,剩下的铅笔不够再分给一个同学了,这时算式又该怎么写呢?因为有了操作的基础,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就显得比较简单了。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清问题本质,所以创设的情境要避免华而不实、为情境而情境、本末倒置等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不同类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量关系,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

(袁飞,宜兴市铜峰小学;单敏,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214205)

猜你喜欢

瓢虫铅笔小猪
小小瓢虫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飞呀,小瓢虫
可爱的小猪
小猪家着火了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瓢虫
瓢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