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2012-04-29刘波
刘波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学习方式的定位、内容掌握程度的定位,都应该有比较慎重的思考,教师是先导,要大胆地向前走;学生是主体,要学会两只脚走路。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师学生定位
新课程伴随着人们众多的期待,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一段时间的政治教学实践,也使我们在课堂课外找到了新的内涵与精髓。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学习方式的定位、内容掌握程度的定位、都应该有比较慎重的思考。
一、教师是先导,要大胆地向前走
如今的教师早已不再与老祖宗“传道”、“授业”、“解惑”的居高临下相一致,不再是单向的传递知识,而是激励、引导、点拨、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学习。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有推动、教会学生学习的任务。
鉴于此,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完成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定位,这就要明确这一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变革作为一种过程,总是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诞生。新课程改革作为一次教育上的变革,是有社会深层次的原因的,是与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学生发展密切联系的。广大教师对于这次新课程改革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地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才能在备课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精心准备材料,挖掘课程内涵。
其次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以政治学科为例,与旧版教材相比较新教材含有更多的案例分析、插图,时代性的特征表现非常明显。除此之外,新教材还有许多探究式学习。这些探究式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学生的要求也同样幅度的提高。
因此,教师就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以前的政治课,只是简单地以课堂教学为内容,很多是“满堂灌”,问问题常常是“流于形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从心里有种抵触的情绪,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课”、“记忆课”。新课程的实施,政治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涉及面非常之广,例如《经济生活》的内容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思维体系,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不是讲不完就是东补充一个知识点西补充一个知识点,学生不仅很难理解,而且很容易把知识点搞混淆。
新课程的《经济生活》以贴近学生的生活逻辑为准,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如消费、货币等知识入手,牵出相关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要的任务是努力营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创造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最后要完善自我,在课堂外应充当咨询师的角色。新课程涉及内容多,教学方式要求灵活多样,我们就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我觉得要做好新课程的备课,就必须做到“三多”:时间要多花一些,资料要多查一些,教学方法要多研究一些。比如探究式学习,我们就应该自己熟悉有关的内容,肚中有货,正确把握尺度。学会统筹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课外活动的规划。不仅要达到教学目标,应在教学过程中也使学生和老师的知识与能力都得到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总的说来,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关键,是教学实践的先导。目前,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教材的更新使得旧版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都已经被删减了,很多老师不敢放手,加以补充。其实这样新课程的实施依旧处于新瓶装旧酒的境地。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应该是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定好新课程的目标,并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管是课程的安排、校本的教研,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都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明确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设计的思路,准确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实施。因此,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要有激情,要有冲劲,要胆大心细,冲破原来的思维束缚,认真研究教材,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路途上大胆地往前走。
二、学生是主体,要学会两只脚走路
新的思想政治课,打破了以往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继而要建立全新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新课程,是以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中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中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要参与课本学习,而且要参与社会学习,以及提高在社会实践中思想道德价值观和自我处事能力。单纯地死啃课本方式的学习,是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
这就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积极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讲解下掌握重要的知识点,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学会自主学习,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和完成课后的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就不会在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地听课,被动地思考,而是学会两条腿走路。
课前,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自己观察、思考,使政治课上要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教师就有重点地、有目标地答学生所疑,解学生所惑。无锡市一中的政治特级教师钱平在交流教学经验时说预习工作是学好政治课的关键。
课上,结合课本知识,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看到、听到的事情、案例,或者结合教师的提问,加深对知识点的体会与感想。这样,应该记忆的东西在理解的基础上就不会显得枯燥。
课后,可以开展多种不拘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讲演、讨论、模仿、小品等活动中深化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情感价值观。
这样,让学生在轻松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空间角度看,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内容冲出了小课堂,走向了大社会;从时间角度看,课堂教学也不再局限于45分钟,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学生都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不同的成就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目前,我们在上新版教材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课时的紧张、课外活动的安排没有足够的条件,学生创新思维的缺乏,思考的深度不够,很多讨论流于形式,等等。而且,教师和学生也都有困惑,考试怎么考,考试的要求将会如何变化,等等。
新课程改革这条路肯定不会很平坦,教师和学生要在时代的要求下努力去克服遇到的困难。